文档详情

《第十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和燥红土(》-(精选)课件.ppt

发布:2019-09-14约1.87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选用教材《土壤学》孙向阳主编     《森林土壤学》东北林业大学主编 主讲教师 罗承德教授      宫渊波教授 森林土壤学 第十七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和燥红土 我国长江以南,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这些土壤的成土过程,均有明显的脱硅富铝化作用,故统称富铝土纲或红壤土纲。 第一节? 红壤土纲的成土条件 一、?气候条件 红壤和黄壤 红壤和黄壤分布在中亚热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但相对说来,红壤分布区由于降雨分配不均,有一个相对干旱季节,而黄壤分布区相对湿润,干湿季不明显,云雾多。因此,红、黄壤虽处于同一气候带,但黄壤主要分布在山区,在垂直带谱中,红壤在下,黄壤在上。 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分布在热带地区。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夏秋多雨,冬季少雨多雾。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介于砖红壤和红壤之间。 燥红土 燥红土分布在热带干热气候带。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少、蒸发强、旱季长,干湿季异常分明。 红壤和黄壤 常绿阔叶林。黄壤分布区尚有常绿、落叶混交林。 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分布于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雨林。 燥红土 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稀树灌丛草原。据此,燥红土又名热带稀树草原土(Savanna Soil) 二、植被类型 三、红壤土纲各土类的地理发生联系 红壤土纲各土类之间生物气候条件和地理分布虽然有差异,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联系,如图所示。 从图可见,从南至北,热量降低,依次出现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从东向西,湿度减少。在热带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燥红土,在中亚热带相对干旱条件下形成红壤。 第二节 红壤土纲的形成过程 一、红壤土纲形成过程 红壤土纲的形成过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矿物风化的脱硅富铝化过程;二是盐基养分的生物学富集过程。一般特点是有机物合成量大,归还的凋落物多,分解迅速,与土壤进行强烈的物质交换。由于养分不断向表层富集,大大补偿了土壤养分的淋溶损失,使土壤肥力得以维持或提高。这种作用叫做土壤的“生物自肥”作用。 二、红壤土纲形成过程土类之间的差异 介于成土条件的差异,红壤土纲各土类之间的形成过程及属性也有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盐基养分的生物学富集 砖红壤 水热条件最优越,有机物合成量最大,虽然分解迅速,但在土壤中仍能积累较多的有机质。在天然林下,有机质含量可高达8—10﹪。 红壤和黄壤 水热条件相对较差,有机物合成量减少,但分解作用仍很强烈,故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减少,一般有机质含量3—4﹪。黄壤分布区热量虽不及红壤,但雨水充沛,植物生长茂盛,由于温度低,分解缓慢,故有机质含量较红壤高,一般5—10﹪。 砖红壤性红壤 具有过渡性质,介于砖红壤与红壤之间。 燥红土 气候特点是干湿季分明,雨季短,但雨热同季,植物生长繁茂,分解亦很迅速;旱季长,既不利于有机质合成,也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含量3—4﹪。 ?????2.?? 脱硅富铝化特点 1) 硅铁铝率 应当指出,脱硅富铝化过程除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外,与母质(岩)类型息息相关。一般说来,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发育的土壤的Ki值,较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低(脱硅富铝化程度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面积的红壤具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是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上发育的土壤的Ki都比较低,反映了古风化过程的残留特征。大致趋势是: 砖红壤﹤1.7;赤红壤1.8—2.0;红壤2.0—2.5;黄壤2.3—2.7;燥红土2.1—2.4(云南)或2.6—3.3(海南岛)。 2)指示粘土矿物 红壤和黄壤 以高岭石为主(1﹕1),也含有少量的水云母蒙脱石(2﹕1),不常见Fe、Al氧化物。 砖红壤性红壤 以高岭石为主。 砖红壤 以高岭石、Fe、Al氧化物为主。 3.?土壤黄化作用 红壤与黄壤虽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但是,由于黄壤分布区降雨多,大气相对湿度大,土体经常处于稳定的湿润状态,氧化铁水化程度(Fe2O3 · nH2O)高,剖面具有明显的黄色或蜡黄色心土层——土壤黄化作用。相应地,在红壤分布区,由于微地形引起水分条件变异,Fe2O3将不同程度的水化,土体同样可以出现红黄色,甚至黄色,成为红壤的一个亚类 ——黄红壤,即红壤并非皆红。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