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肺泡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肺泡气体交换的过程,培养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3.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呼吸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形成对生命现象的尊重和关爱。
4.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肺泡的结构与功能:重点理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薄度,以及肺泡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机制。
2.气体交换的原理: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中浓度的差异驱动气体交换。
难点:
1.气体交换的生理过程:理解气体扩散的速率与气体浓度梯度的关系,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学生在实验中正确设置装置和测量气体浓度,并能准确分析数据。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直观展示肺泡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功能。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过程中的浓度梯度变化,增强对原理的理解。
3.实验教学中,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和收集数据。
4.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新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肺泡结构相关的图片、气体交换过程的图表和呼吸系统功能的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肺泡模型、气体采样管、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并在实验操作台附近安排安全区域,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人体呼吸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在人体内进行交换的?
3.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20分钟)
1.肺泡的结构与功能(5分钟)
-展示肺泡模型,讲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薄度。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中的交换过程。
2.气体交换的原理(10分钟)
-讲解气体扩散的速率与气体浓度梯度的关系。
-分析温度、压力等因素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3.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5分钟)
-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
-展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薄度对气体交换有何影响?
2.提问:温度、压力等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交换?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步骤和结果。
2.学生提问环节,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创新: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用时总计: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人体呼吸系统图解》:提供一本详细的呼吸系统解剖图解书籍,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与健康的科学》:介绍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预防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生态学视角下的空气污染》:探讨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动物呼吸系统的特点,如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呼吸器官差异。
-探究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气体浓度对肺泡气体交换的影响。
3.实践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呼吸科,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开展户外空气质量监测活动,收集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
-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学生对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