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机制。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前几节课所学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关,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气体交换提供了基础。教材列举了肺泡、毛细血管、呼吸膜等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气体交换的直观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气体交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理解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形成科学结论。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呼吸系统健康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交换的机制,包括气体扩散和血液流动的作用。
难点:
1.气体交换过程中的浓度梯度建立及其对气体扩散的影响。
2.血液流动如何与气体交换同步,保证有效气体交换。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实际肺泡模型或动画演示,直观展示气体交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利用图表和公式,讲解浓度梯度如何影响气体扩散,并引导学生分析。
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原理,加深理解。
4.结合生理学知识,解释血液流动如何与气体交换协调,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肺泡结构图、气体交换示意图等图片,以及肺功能实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肺泡模型、气体传感器、注射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肺泡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肺泡的结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气体交换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观察并回答后,教师总结:“肺泡的结构特点包括薄壁、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这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的进行。”
3.教师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提问:“气体交换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这个过程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进行的,具有被动性和选择性。”
5.教师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提问:“气体交换包括哪些步骤?每个步骤有什么特点?”
6.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交换包括气体在肺泡中的扩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组织中的扩散三个步骤。”
7.教师讲解气体交换的机制,提问:“气体交换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浓度梯度?”
8.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交换的机制是气体扩散,浓度梯度是气体扩散的动力。”
9.教师讲解血液流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提问:“血液流动是如何与气体交换同步的?”
10.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血液流动与气体交换同步,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血管静脉瓣和肺泡壁上的微血管动脉瓣,保证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三、实验探究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肺泡模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过程。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气体交换的过程、机制和血液流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1.简述气体交换的过程;2.解释气体交换的机制;3.分析血液流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内容:
-肺泡结构特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交换的机制
-血液流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呼吸系统结构图示:提供更详细的呼吸系统结构图,包括鼻腔、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