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带书签).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
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
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
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
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
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
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
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
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
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
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
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
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
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
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实行学分管理。
?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 8 个学分,设 4 个课程模块。
?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 12 个学分,设 6 个课程模块。
? 各课程模块均为 36 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 2 个学分。
?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
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 2 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 1 思想政治 2 思想政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