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土壤测试.ppt

发布:2017-03-23约6.09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注:浙江省中性至微酸性水稻土上对麦类作物的指标分级 (2)多级指标的制订 ①具体步骤 A、多点田间试验 20点以上,肥力拉开 B、参比标准为相对产量(只此一项!) C、测土、作土测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曲线图 ②各级指标值的确定依据 国际上尚无统一规定,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偏低的实际情况,全国“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协作组确定了我国农田土壤通用的任何养分提取测定值划分级别: 90% 高 70~90% 中 50~70% 低 <50% 极低 浙江省红壤旱地速效磷、钾提取测定值的等级划分 (3)临界点法 作出相对产量与提取测定值之间关系的点阵图后,不作回归曲线,在点阵中间划一个“ 十”字,把几乎所有点划入左下与右上(Ⅱ、Ⅰ源 )中,“ +”字纵线与横座标的交点即为该养分有效含量的临界点,此法一般用于微量元素,因为微量元素用量很少,除施用、不施用外,不需划分施用量等级。 五、不同指标值推荐施肥量的确定 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点,进行多点的田间试验(可以考虑与相关研究与校验研究合并进行!); 应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得到不同肥力水平下的推荐施肥量; 建立土壤测试值与推荐施肥量的数学关系; 确定土壤有效养分某一测定方法不同等级时的推荐施肥量。 也可应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确定不同指标值的推荐施肥量。 对于磷、钾等元素,还可以基于养分平衡的原理,考虑土壤的化学性质等,确定不同指标值的推荐施肥量。 对于微量元素,也可直接参考有关资料。 应用土壤剖面无机氮方法进行测试时,还可直接计算推荐施肥量。 该方法是测土施肥最经典的方法。 优点: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 简易、快速、价廉 缺点:精确度差? 土壤氮的测定值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差(?) 产前定肥料总量,不能考虑到气候的变化。 有效养分测定指标因测定方法不同而异,土类间、作物种 类间的肥力指标无可比性,因而不具备宏观调控的功能。 六、土壤肥力指标法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的方法评价 七、养分平衡法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 原理:又称为目标产量法。该法首先由美国土壤专家Truog提出(1960)。后为Stanford所发展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其原理是根据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之差作为施肥的依据。 养分平衡法的计算公式: 施肥量 = 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参数的确定: (1)目标产量(计划产量) 在难以获得空白产量时,一般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增产10-15%作为目标产量 “ 以土定产”: 以无肥区单产来推算目标产量 无灌溉条件和旱作地区:“以水定产” (2)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指作物每生产一单位经济产量从土壤中所吸收的养分量, 常借鉴已有的数据,如:《肥料手册》及其它文献。 注意: i)表中数值常是许多资料汇总的平均值,事实上由于作物品种不同、施肥与否、耕作栽培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同一作物所需养分量差异颇大,如王洪玉等分析19份生长在不同土壤上的玉米百公斤需氮量为1.7-3.6kg)。 ii)豆科作物需N量远高于禾本科作物,但豆科能固N,据资料表明,大豆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N量仅占总吸氮量的1/3,必须对此加以注意。 (3)土壤养分供应量 a:缺素区产量 N:Yck ×单位产量吸N量 P、K类推 b:土壤养分测定值: x mg/kg?15?104kg/106=0.15?x(kg) x是相对值! 校正系数的获得:(1)多点田间试验;(2)测定土壤养分;(3)确定土壤有效养分系数;(4)进行回归统计;(5)编制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换算表。 此时: [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测值?0.15?校正系数]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确定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最可靠方法是什么? ----田间不施肥区作物的养分吸收量! -N +PK 作物吸收: 60 kg/ha N 10 kg/ha P 90 kg/ha K -P +NK -K +NP (4)肥料中养分含量 (5)肥料利用率: 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放肥料养分量的百分数。 差减法 示踪法 优点:概念清楚,易掌握 缺点 ?土测值是相对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