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农药制剂加工基本原理.ppt

发布:2018-01-26约1.45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 ;根据助剂的作用原理,可将其分为以下4个主要类型: 1. 分散剂; 当固体表面原来的气体被液体所取代,形成覆盖的过程称为润湿。润湿现象普遍存在于农药加工和农药使用过程中。 农药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润湿包括药剂固体颗粒被水的润湿和药剂使用过程中药液对昆虫或植物等靶标生物表面的润湿 两个方面。;1.接触角 ;r1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它的作用是力图使液体表面积尽量缩小; r2为固-气界面张力,它的作用是力图缩小固体表面积; r3为固-液界面张力。它的作用与r2相反,力图使固/液界面面积缩小。; 从能量观点来看,润湿是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被液体分子取代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体系的自由能降低。因此,严格地讲,凡是液固两相接触后,体系自由能降低即为润湿。;(2)浸透(或浸渍)润湿 ;展着润湿所做的功Ws与表面张力r1??接触角θ之间的关系方程式如下: Ws=rl(cosθ-1); 同种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取决于接触角θ的大小,接触角θ愈小,cosθ值愈大,润湿性能越好。 ;3.当θ=0°时,cosθ=1,则Wi>0,Ws=0, Wa>0,表示以展着润湿为主。; 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情况 含有农用表面活性剂的药液在防治靶标 表面上的润湿作用大体可以分为完全润湿、部分润湿及不润湿3种情况。 ;三、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分散原理;表面活性剂类分散剂的分散过程 ; 农药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基本原理主要可以从吸附作用、表面电荷及位阻障碍3方面来解释解释。 ;1.吸附作用 ;分散剂的吸附方式 ;2.表面电荷 ; 电位的高低主要由离子型分散剂在粒子表面上各种吸附方式所决定。因此,凡能影响吸附作用的内外因素均可反映到Zeta电位的变化。Zeta电位的高低和变化可以说明分散剂带电荷的情况和吸附在颗粒上分散剂吸附和解吸附的难易程度,从而用来判别分散剂效果及分散体系的稳定程度。;3.位阻障碍 ;四、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乳化原理 ;乳液稳定性原理 ;五、农药加工与使用中的增溶原理; 3.增溶作用不同于乳化作用 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透明的没有两相的界面存在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表面活性剂的???溶作用一般认为是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当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层达到饱和状态时,表面张力不再下降,趋于恒定;其分子在溶液内部开始形成球形、棒状及层状等胶束聚集体。;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elle concentration,CMC)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只有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才能对包括原药在内的许多物质起到增溶、分散及乳化等作用,因此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必须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才有增溶作用。 ;影响农药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因素: ; 4.电解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导致非极性的烃类的加容量增加,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量降低。 ;六、农药加工与使用中的控制释放技术;控制释放原理;七、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起泡和消泡原理;泡沫产生的机制;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由于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气-液界面,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所以泡沫最终还是要破坏的。造成泡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液膜的排液减薄(因重力和表面张力减薄)和泡内气体的扩散。;表面活性剂的消泡原理;消泡剂降低局部液膜表面张力而破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