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消减原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消减原则
问题行为的种类
1.自我刺激行为
【特征一】手部或身体其它部分出现重复性、刻板性的动作,如:摆手、摇晃身体、玩手指、
拍手、用脚尖走路、无目的地跑来跑去。
【特征二】用奇特的方式对待物品。如:重复地触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触、用舌头
舔物品等等。
发生这些行为时往往并没有明显的环境诱因,因此通常和外界刺激的原因没有关系,而
是因内在刺激而反应出来的。换句话说,是孤独症儿童因内在生理需求而寻找刺激的表现,
如果以不同感觉器官得到刺激而分类,可以细分为:
视觉刺激行为──表现在头部或眼睛的重复、固定动作上,如:将手及某种物品反复在
视觉范围内晃动,旋转自己的身体或盯着旋转的物品看。
听觉刺激行为──表现在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开关录音机、电
视机;或玩弄自己的声音,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发出噪音、无端的笑、尖叫或喊叫等。
味觉刺激行为──表现在将不能吃的东西放在嘴里嚼,舔某些东西,如:自己的衣服、手指或身体其它部位,玩口水等。
嗅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固执地闻周围的某种物体,闻拿到手的物品,闻身边的人等。
2.暴躁性行为的特征
暴躁性行为的特征是制造麻烦,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常见行为表现──大声叫喊、哭闹、呜咽、抽泣、有的患儿也会让自己猛烈摔倒在地、跺脚。
攻击性的行为──孤独症儿董在发生暴躁行为时,也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常见的表
现有:用手、脚或头部攻击周围的其他人,骂人或说难听的话,或用虐待无生命物体的方式
发泄他的情绪,有时也会表现为身体呈紧张状。
自我伤害行为──击打自己、咬自已、踢自己、撞头、撕扯自己、抓伤自己等直接或间接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3.抗拒性行为
【特征一】拒绝做出与指令相符的事情。如:拒绝完成他有能力做的课业,拒绝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拒绝说能够说的话等等。
【特征二】做出与指令完全相逆的事情,表现出除了正确的反应,什么错误的反应都可能做
出来的现象,如:不去厕所,偏在有人的地方当众撒尿等。有的孩子面对称赞利责备时都无
动于衷,实际上却在察言观色,欣赏家人束手无策的表情。
这种现象是由于外界不适当的赏罚刺激造成的负面效果。其它问题行为还有:如故做呕
吐行为,强迫性行为,厕所不适应行为,吃饭不适应行为等。
要想消减孤独症儿童的这些问题行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的行为原因和作用(即
行为功能)。
问题行为的功能
逃避/回避功能
当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时,是为了回避做一个他感到不愉快的或感到困难的事
情,或是为了从一个他感到不愉快或困难的环境中逃脱出去。
2.引起别人的注意
由于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孤独症儿童会使用问题行为的表现来达到吸引别人关注的
目的,如引起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这种引起注意的行为常包括:发脾气、攻击性和
自伤性行为、怪异的词语及自我刺激类的行为。
3.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由于其内在的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因此这类行为也带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现有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增加其对感官刺激的需求(感觉不敏感儿童),一种是为了减少感官的刺激(感觉过度敏感儿
童)。
4.感觉强迫
这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感觉上的异常,而造成他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
鉴于孤独症儿童特殊的沟通障碍,他们往往无法通过正常的交往行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
感受;如果没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他们也往往不具备在适当的场合有适当的行为的能
力。因此在遭遇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观察、分析出该行为的原因和作用,以
此为基础的行为矫正才可能是有效的。
问题行为消减原则
1.注重培养正确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即有他们内在生理需求的原因,亦有与外界沟通不良的原
因。面对孤独症儿童时,首先要认识到帮助他们用正常的、别人能够理解的、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的、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达到他们情绪释放的目的。错误的做法往
往是:只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阻止、惩罚和抱怨,总是在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忽视了帮助孩子学会应该怎样。例如:
☆不应重在对孩子说“不要尿裤子”,而应花精力教他学会适应到厕所去大小便。
☆不应只是对孩子说:“别跑开”,而应帮助他学会坐在椅子上做完一个课题。
☆对于用喊叫要求吃糖的孩子,应训练他说:“我要吃。”如果他尚无语言能力,也应训练
他听完家长替他说:“我要吃。”然后他的要求才能满足。
2.注重对正确行为的奖励
要消减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须从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开始。在培养正确行为的过程
中,对于患儿配合性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奖励,这是行为训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