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五章物流设施规划及其布置设计详解.ppt

发布:2017-04-04约1.32万字共9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利用物流相关表进行设施平面布置 例5-3:已知某物流中心各作业区域的物流情况如单向物流从至表5-11所示,表中的列为发出物流量的各作业单位,行为相应接受物料的各单位,表中的数字为各单位由始发点流向到达点的物流量。另已知物流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表5-8所列标准。 (1)试对物流中心各作业单位进行物流强度分析,绘制物流相关表? (2)若只考虑物流关系进行作业单位布置,试绘制作业单位位置平面相关图与面积相关图? 物流强度等级 符号 物流路线比例(%) 承担的物流量比(%) 超高物流强度 A 10 40 特高物流强度 E 20 30 较大物流强度 I 30 20 一般物流强度 O 40 10 可忽略搬运 U * 表5-8 物流强度等级比例划分表 表5-11 单向物流从至表 A1 A2 A3 A4 A5 A6 面积 A1 2 12 1 300 A2 1 3 1 200 A3 2 4 100 A4 1 1 200 A5 1 1 100 A6 1 100 * 解:第一步,首先在表5-11的基础上将顺行的物流量与逆行的物流量相加,得对流物流量,如表5-12: 表5-12 对流物流量表 A1 A2 A3 A4 A5 A6 面积 A1 2(5) 12(1) 1(7) 300 A2 3(4) 4(3) 1(8) 200 A3 4(2) 100 A4 2(6) 1(9) 200 A5 1(10) 100 A6 100 * 第二步,有了对流物流量,根据对流物流量得大小顺序,作物流强度分析,确定各单位之间的物流密切程度等级,如表5-13所示 以单位配对关系计算公式:N(N-1)/2 (N为单位个数)计算,可得本例作业单位有15对配对关系[计算过程:6(6-1)/2=6×5/2=15],而实际发生物流关系的路线只有10条。 因此按实际发生物流关系的路径进行等级A、E、I、O划分,没有物流关系的路径其搬运可忽视,均定义为U级。 根据表5-8物流强度等级标准。本例作业单位对A1-A3物流关系为A级(路线比例: 1/10=10%;占总物流量比例:12/59=39%) * 表5-13 物流强度分析表 * 序号 作业单位对 强度值 物流强度 路线累计 路线比例累计 物流强度比例 强度等级 1 1-3 12 —————————————————— 1 10% 39% A 2 3-4 4 —————— 2 20% 26% E 3 2-4 4 —————— 3 E 4 2-3 3 ———— 4 30% 22% I 5 1-2 2 —— 5 I 6 4-5 2 —— 6 I 7 1-5 1 — 7 40% 13% O 8 2-6 1 — 8 O 9 4-6 1 — 9 O 10 5-6 1 — 10 O 合计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三步,在行与列的相交方格中填入行作业单位与列作业单位间的物流强度等级,得物流原始相关表,如表5-14 A1 A2 A3 A4 A5 A6 A1 I A U O U A2 I I E U O A3 A I E U U A4 U E E I O A5 O U U I O A6 U O U O O * 表5-14 物流原始相关表 第四步,绘制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 因为表5-14中行作业单位与列作业单位排列顺序相同,所以得到的是右上三角矩阵表格与左下三角矩阵表格对称的方阵表格,除掉多余的表5-15 物流相关表下三角矩阵中的表格,将右上三角矩阵变形,就得到了SLP中著名的物流相关表了,如图5-15所示。 * 图5-15物流相关表 第五步,根据物流原始相关表计算的各作业单位物流强度分值TCR,根据各作业单位∑TCR大小对作业单位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绘制接近程度排序表,如图5-16所示。 图5-16 接近程度排序表 A1 A2 A3 A4 A5 A6 面积 A1 2/I 4/A 0/U 1/O 0/U 300 A2 2/I 2/I 3/E 0/U 1/O 200 A3 4/A 2/I 3/E 0/U 0/U 100 A4 0/U 3/E 3/E 2/I 1/O 200 A5 1/O 0/U 0/U 2/I 1/O 100 A6 0/U 1/O 0/U 1/O 1/O 100 ∑TCR 7 8 9 9 4 3 排序 4 3 1 2 5 6 * 物流等级分值 A=4 E=3 I=2 O=1 U=0 第六步,绘制出作业单位平面位置相关图 布置思路:按∑TCR值大小排序先布置A级关系,然后E、I、O、U级关系。 表中作业单位A3的TCR值最高,故先布置,随后布置与A3有A级关系的作业单位A1;接下来布置E级关系,与A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