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教灵动课堂–培训心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施教,灵动课堂
——“泰州市省市合作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
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 丁慧
5月21日至23日,有幸得到安排,在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饱览了一场省市级合作的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教学盛宴。这对于我们这些终日埋头苦干、蛮干,只关注教学任务,只关心考试成绩,忽视理论学习,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的农村教师来说,更是触及心灵,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从教学设计理论到深入解读文本到教学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再到教学设计说课到专家同课异构,最后到分组讨论、畅谈收获,可以说,这样一次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有讨论、有领悟的合理有序的培训安排,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培训策略也透视出市局领导的精心、匠心、慧心以及良苦用心,更让我们这些学员觉得不虚此行,学有所得,且悟且行。
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科学是设计的根本。
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应试式的课堂在我们这些80年后教师的课堂上上演更是有些令人羞愧。眼看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我们的课堂里逐渐磨去了棱角,成为学习的工具,不知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些天听南通大学副院长、专家时金芳教授对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解读、品析,回想自己在中考复习的这段日子里为了和时间赛跑而讲授的每一节课,着实是不登大雅之堂。
起初听时教授的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基于自己肤浅的见识,诚然感受到深奥难解。她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教学设计的历史研究等等,擦亮了我的双眸,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不知道教学设计源自西方,更不知教学设计最初更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系统有规划。在高大上的理论研究面前,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平时只知道一味地研究教学流程怎么安排,只知道考虑这节课我要学生掌握什么,却很少留心过这些教学流程的科学有效性以及科学有效的基础根源,更很少关注“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这一类的问题。
尤其是当教授提到:为什么一个孩子可以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仍然不受影响?语文教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在市局举办的汉字大赛过程中,我校的几位精英选手在临近比赛的一个星期,停上了语文课,可是在期中考试中,五位选手都考出了不错的语文成绩,其中有好几位都考到130多分。是的,应试式的课堂终究满足不了优秀学生的拔高,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味的酝酿。而语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味的流失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在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在于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没有真正领悟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内涵实质。“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正如时教授所讲,教学设计者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通过这样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反复琢磨,为了到达预定的终点站,我们采取怎样的策略,运用何种支架,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课堂才会达成科学的受欢迎的课堂,成为科学的课堂。因此我们需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让理论做我们教学设计的支架,让灵动智慧的课堂作者我们的生成。
二、读透是教学的条件,聚焦是教学的策略。
魏本亚教授在时教授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课文以及精彩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培训班上的互动一次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学员们阵阵热烈掌声。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佳作,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终点学习篇目。执教八九载,也教过数遍的《背影》,可是当魏教授问及教者读过几遍课文时,我当时就蒙了。一是没数过,二是就算数,也是屈指可数。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次执教,做得最多便是将曾经的教案和课件拿出来重新修改和加工,却总以为自己读过了,知道了情节,知道了情感,只要关注教学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就可以了。当魏教授问及你是如何执教时,我想,提到《背影》,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无非就是文章紧扣“背影”,理清情节,分析写了几次背影,几次流泪;然后突出最能打动人心的“望父买橘”的背影,重点段落重点赏析;其次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走近父亲形象,体会父子深情。自以为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却在魏教授的详细解读下瓦解了。我原来一点都不知道“背影”背后的故事,我的确也只是读到了《背影》的“背影”。至于其中朱自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感动——悲愤——原谅——感动(怀念)”竟毫不知情,也从未提及,更从未顾暇。
再如:魏教授提问,“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文中孔乙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