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报告.ppt

发布:2017-01-18约1.33万字共1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迫切需要 2、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现实可能性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使认识的发生成为现实可能性的前提条件: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的形成、语言和符号系统的产生、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等。 3、实践使认识的产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3、实践不断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是指导作用。从指导结果来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阻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要内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 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本质的界定 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的 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笛卡尔认为: 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笛卡尔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 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传习录》上。 先验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轲、王阳明。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赋予的。如柏拉图。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将认识看 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乃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消极、直观反映论的特点: 把认识的主体看成是一种消极的生物性的存在物,把认识过程即人反映客体的过程看成是人脑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一过程是简单的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从古代哲学的“流射说”、“影像说”、 “蜡块说”,一直到近代哲学的“白板论”、“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反映论。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认为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物体经常流溢出一些微粒状的流射物,与另外的物体的孔道相接。每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