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课件的制作和应用.doc

发布:2017-11-26约2.04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课件制作及选用的过程、稿本设计、课件及其稿本的评价标准、课件制作系统、制作课件的协作模型和课件的应用。 第一节 课件制作和选用的过程 在用于辅助教学的计算机系统中,课件是整个系统的计划和控制部分。所以,从教学的角度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制作能体现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内容的课件: 课件的获取,不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编制,还可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复制或者通过有关的公司、厂家购人:具有一定的课件制作知识也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用、评价所选用的课件。所以,不论是自行设计还是购入选用,都要求教师对制作课件有一定的了解。 课件的制作和选用过程一般可用图3—1表示。下面将该图所示过程分阶段予以介绍。 购买课件 自制课件 未通过 通过 不满意 满意 未通过 通过 图3—1课件的制作和选用过程 一、调查 1、调查教学的需要 选用或设计课件,首先要调查在教学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按以下步骤调查: (1)在没有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当前的教学效果如何? (2)如果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是否因教学方式、方法不妥造成? (3)如果确是教学方式、方法有问题,则考虑应采用哪种方式、方法最好? (4)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能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是否为惟一的方法?应从经费、设备、人员、时间、知识技术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适合于具有一定规律、拥有较丰富的事实作为基础的那些教学内容。例如数、理、化和中外文知识及这些知识的运用,而那些情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道德修养等,则难以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去探索,发展他们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计算机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上述分析中要考虑到的。 2、调查现有的课件 在确定某一教学内容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之后,应先调查现有的课件。如有现成的课件,则可通过有关说明书考查是否适用于本校的设备、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价格是否合适。如果有比较合适的现成课件,可以考虑购买。购买后必须先试用,如果其中有不适用的地方,则应修改教学计划或使用方法,修改后才能正式使用。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成课件,则需对制作这类课件的可能性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再才考虑自制课件,进入课件设计阶段。 二、分析教学目标 课件设计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其步骤如下: 1、组织需求系统分析 运用科学调查方法去搜集和分析数据,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其他有关理论,分析内容和对象,进行需求系统分析。通过上面的分析,确定课件的教学目的。课件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既必要又可能实现的。 2、制订教学要求 制订教学要求应进一步分析大纲、教材和学生,选择媒体,分析课件运行的环境。 三 制订课题计划 对于某课程来说,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所以,没有必要就整个课程制订计算机辅助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包括本课题的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教学单元的设计以及所选择的教学方式、课件结构和课件的运行环境等等。制订课题计划的步骤如下: 1、划分课时 划分课时不要将教材上的课时段落照搬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上来。每节课用课件教学的时间一般要少于通常的课堂教学,这是因为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后均需一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相应的配合活动。具体划分课时要综合考虑以下4个方面: (1)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每节课小学为20分钟至30分钟,初中为25分钟至35分钟,高中为30分钟至35分钟。 (2)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形式活泼、内容简单生动的课件,课时可以稍长一些。否则,由于一些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