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选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建议;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制而不能随货币数??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度量指数;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等。
;成因;治理;通货膨胀的益处;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背景;表现;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3、GDP平减指数上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价格双轨制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实现中国价格模式转换的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它开辟了在紧张经济环境里进行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道路,推动了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把市场机制逐步引入了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与交换中,促进了主要工业生产资料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过热,供求矛盾尖锐、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高低悬殊的时候,某些不法之徒,大搞权钱交易,钻双轨制价格的空子,时而将平价的商品转为市场出售,时而又将市场的商品变为平价商品,通过这种“评转议”或“议转平”,从中渔利,大发其财,成为暴发户。;4、总需求拉动是通胀发生的总体原因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中国处于一个体制转换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旧的体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体制框架尚未形成。这种新旧并存的二元体制构成了投资膨胀的新环境。第一:在二元体制下,企业逐渐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业内部传统的利益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作为经营者在经济利益上往往不是企业所有者的体现,而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这种利益结构与群众消费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企业行为与投资行为的不合理。第二: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带来了双重行为:作为一级控制主体,需要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命令;作为地方代表,往往会为地方利益而向中央争项目、要投资,以增加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情况。第三:中央政府为平衡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投资。其次,消费需求膨胀。第一:居民收入增加。第二,城市居民资产形式单一。在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资产形式几乎除去实物资产外,就是货币,储蓄是消费品购买的延迟。第三:由于中国在住房、医疗、交通、粮油、燃料、能源上的福利和补贴制度,又使得城市居民的消费领域极其狭窄,基本集中在日用消费品上面。
;5、结构失衡是通胀发生的基本原因
首先,结构失衡导致总需求的虚假扩张;其次,结构失调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再次,居民支出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对称导致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
;6、国际经济关系的非均衡性
首先受外债的影响,中国90年代初进入还债高峰期,每年偿还外债本息将达70---100亿美元。为了取得足够的美元,要增加出口,必然会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拉动国内物价上涨。其次,本币的贬值。为了刺激出口,减轻外债负担,提高补偿能力,政府不得不一次次调整汇率,将本币贬值。1980至1989是中国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几乎年年在调整,九年中人民贬值了31.7%,据此粗略计算,1980—1989年影响物价总指数约八个百分点,助长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再次,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1981—1988年美元每年平均贬值1%,影响人民币国际购买力3%--5%,由此而传导到物价总指数上,约累计影响5个百分点左右。;对策;行政法律政策
1985年,国务院对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实行限价政策;
1988年底,宏观调控实行“硬着陆”“急刹车”,国家对少数重要商品实行专营。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除了全体消费者之外,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