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3.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经济;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其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5.“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C.自耕农经济的自由迁徙择业 D.自耕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6.“(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逐步??展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8.郭沫若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9.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 ( )
A.双方订立的契约 B.皇帝的圣旨 C.当时民众的意见 D.当时政府的司法
10.“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不公平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
11.《欧洲瓷器史》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1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 ,青白瓷闻名世界,制瓷成为独立部门。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
A.东汉 B.北宋 C.明朝 D.唐朝
1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 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4.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