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融学--第八章 货币政策(张琅).ppt

发布:2017-05-01约2.82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货币政策 ( Monetary Policy);第八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要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全社会商品与劳务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德国一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 战时依靠举债维持军费开支 战败后负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1918年之后不得不依靠印发纸币来维持政权 1922年,58070亿纸马克 1923年,202232341000000万亿纸马克 后果 1910-1923,年均通货膨胀率1174% 40种商品PPI上升了约14200亿倍 美元:马克=1:4200100000000 措施 1923.10,政府以1:1万亿比率用新马克取代旧马克 1924.8,德国马克以1:1取代新马克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的经济增长是要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平衡国际收支: 连年逆差:会使国家的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直至耗尽,外汇对本币丧失信心,本币大幅贬值,导致金融危机。 连年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不但导致外汇资源闲置或者浪费,而且会国内通胀加剧。 因此,各国都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①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置换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 ③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利率提高导致资本流入,资本项目下出现顺差。;*;5、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1)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争 单一目标论(强调物价稳定或者经济增长) 双重目标论(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发展) 多重目标论(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应得到重视) (2)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 ;中央银行;指标名称;*;; ;优点: 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再贴现的票据和贷款融资的种类以及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区别对待,可改变资金流向); 告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央行的政策意向。 缺点: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具有强制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依赖已经大大降低); 市场利率与再贴现利率之间的差异会引起再贴现的波动; 告示作用有局限性; 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发挥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 ;;优点: 控制得当,较小的规模较小的步骤 主动性操作,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伸缩性,逆转性 操作迅速,不存在延误。 缺点: 作用细微,强制影响较弱 预告效果不大,其他市场的存在会减少其影响 存在一定时滞,需要商业银行和市场的配合。 我国的现实制约: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余额有限 现实的选择与创新: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2014年9月和10月,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 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保证金比率) 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 (2)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专门针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3)不动产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比如住房抵押贷款时,首付30%,最长30年。 (4)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者产业所采取的鼓励优惠政策。 (5)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抑制进口过快增长);4、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1)利率控制: 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或利率的最高限额。 (2)信用配额管理 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分别限制其最高数额。(计划经济) (3)流动性比率 流动资产占存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