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年一轮复习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

发布:2017-04-14约3.05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 垄断了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控制操纵联合国;欧洲各国唯美国“马首是瞻”;二、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 1揭开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二、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 1揭开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 2美苏冷战对抗,矛盾加剧;三、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项目;德国分裂——柏林墙;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1)消极影响: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核威协) ,形成全面“冷战”和爆发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 ①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②亚洲:冷战导致朝鲜分裂。 ③亚洲:出现了冷战中的“热战” —— 朝鲜战争(1950、6~1953、7)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④美洲:一度接近核战争的边缘 (2)积极影响: ①双方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核恐怖平衡)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借鉴,推动世界发展; ③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1.原因:;1967年统称欧洲共同体;;;3影响: 对日本: ①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 80年代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对世界: ①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②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 3政策: 4首要任务: 5行动纲领:;6意义: ; ;1过程: 1949——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6——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很大 1966——1976年:十年“文革”蒙受重大损失 1978年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坚持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2成果: ①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农业、工业、进出口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等);②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3影响: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归纳: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变化;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 历史原因、内部原因、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2解体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 影响:①造成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②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③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烈。 ②八一九事件 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局势的混乱。 导火线: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并即将签署。 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③1991、12、25,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1)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