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群落的结构.ppt

发布:2017-05-31约2.56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种间关系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2、水平结构 (1)主要表现: *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思考: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如: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 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食物链?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C 思考: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的数量,优势种群 *种群间的关系 *群落的演替情况 *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二、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思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什么特点? 1、不同群落的物种的组成、数目有差别。 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2、同一群落的不同时间物种数目也有差别。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 1)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讨论: 四、种间关系 (2)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1(3)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 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   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一般,不会淘汰任何一方。 4.提示: 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四、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竞争 捕食: 一种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种生物(被捕食者)作为食物. 竞争: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 水稻和稗草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寄生 菟丝子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寄生的结果: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互利共生: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物 A B 羊与草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 捕食 水稻和稗草 彼此抑制 -- 竞争 蛔虫和人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 寄生 地衣、根瘤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 互利共生 实例 关系一般特征 物种 关系类型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A A A B B B 共生 寄生 竞争 1 2 3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1、(陕西理综2004)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