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商品经济.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认识到: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尽管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但产品的总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其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这就是各企业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所以,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二、货币职能 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即货币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价值尺度 ①定义: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②原因: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价格: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价格。 ④要求: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什么是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 ②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第一,前者是物与物的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它不需要媒介;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第二,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第三,前者是买卖同时进行的,双方同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的是货 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强调的是商 品如何交换,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铸币的产生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贮藏手段 ①原因: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把它当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②定义: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 ③要求: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实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 4、支付手段 ①定义: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②产生的条件: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 ①定义: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三种作用: 第一,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第二,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第三,作为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1)联系:①货币与纸币都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纸币是货币的符号,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纸币的发行量需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2)区别:①二者的含义不同(略)。 ②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无价值,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简析:假如收入不变,当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会造成生活水平下降;通货紧缩发生时,物价下跌,货币增值,会引起生活水平提高。这让人很容易认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实际上,通货紧缩容易造成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最终也会造成生活水平降低。因此,不能“认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 高考题例 单项选择题 1.(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30题)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是因为 A.食品的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 B.食品的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 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 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 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8题)据上海市药品食品局的不完全统计,自国家放开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以来,本市已有620家药店的上千种药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