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复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商品:第4—5页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 ⑴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⑵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应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消费者寻找合理的性价比、追求物美价廉。 注意: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价值和价格 第4—6页 二、货币: 1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决定职能) 4、职能:⑴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区别不同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W—G—W) ③贮藏手段: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金银货币。④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⑤世界货币 5、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没有价值。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国家能发行纸币、规定面值、规定发行量、不能规定购买力。 第7页 ⑵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应用:纸币购买力和贬值率的计算 (3)通货膨胀 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主要原因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危害: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稳定物价的措施 (1)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供求影响价格) (2)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手段稳定物价。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有利于稳定物价。(价值决定价格) 第8—10页 三、信用工具与汇率 人们的结算方式有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两种。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应用工具有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的功能是: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可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包括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两种。 汇率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的含义: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例。 变化: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贬值,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对外币汇率升高。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影响:不利于出口,增加就业压力,对外资吸引力下降;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出国留学观光。 政策及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1—16页 四、价值规律: 1、地位: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第14页 3、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应用: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价格与需求相互制约 1、 供求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 2、价格也影响需求和供给:价格与需求呈反向变化。(稳定物价有利于扩大内需) 3、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4、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对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对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也会减少(正向变化)对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反向变化)。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优化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