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SⅠ双块式无砟轨道双梁型轨排框架法施工工艺工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双梁型轨排框架法施工工艺工法
1 前言
1.1 工艺工法概况
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一般采用简易轨排法、双梁型轨排框架法、单梁型轨排框架法。其中,双梁型轨排框架法是采用型钢横向双梁将两根标准工具轨连接成一个框架整体,采用支撑在钢轨上的螺杆支腿进行高程调整,撑拉体系进行水平调整,精调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无砟轨道整体道床。
1.2 工艺原理
采用人工散枕、龙门吊配合框架安装形成轨排,利用轨排上的高程螺杆调节器和轨向锁定装置调整轨排的高程和水平,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整体道床。
2 工艺工法特点
1 刚性控制轨距和轨底坡。
2 直线地段高程和水平易调整。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CRTS 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可参照施工。
4 主要标准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 241)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客运专线250Km/h和350Km/h钢轨检验及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 402)
《客运专线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双块式混凝土轨枕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
5 施工方法
测设轨道中心线以及轨枕边线,铺设底层钢筋,人工散枕, 利用龙门吊将双梁轨排框架铺设到轨枕上,每榀框架之间采用鱼尾板连接,形成整体,轨排粗调定位,绑扎安装上层钢筋,焊接综合接地钢筋和套筒并测试,安装模板及支撑体系,轨道精调合格后覆盖轨枕、扣件、工具轨的保护套。验收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 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6.1-1。
6.2 操作要点
6.2.1 施工准备
1沉降观测、梁体收缩徐变观测、CPⅢ控制网评估通过。
2桥梁段底座板与道床板间隔离层及弹性垫板安装完成,监理验收合格。
3双梁型轨排框架、双块式轨枕、扣件等施工材料进场且检验合格。
4 无砟轨道施工前所需审批的内业资料得到监理、业主的签认。
6.2.2 施工放样
清除中间隔离层表面的杂物及灰尘,利用CPⅢ点在中间隔离层或支撑层上放样出轨道中心线及轨枕边线,偏差不超过2mm。根据梁缝计算和调整轨枕间距
图6.1-1 施工工艺流程图
6.2.4 人工散枕及扣件安装
人工散放轨枕。 桥梁段轨枕设计间距一般为650mm、620mm、600mmmm。
扣件安装。对轨枕承轨台和扣件的组成部分逐一清理。现场技术员重新复查轨枕位置是否满足要求,无误后安装扣件。
6.2.5 轨排框架安装
桥梁上轨排以32.7m(32.6m梁长+0.1m粱缝)为基准进行每榀框架划分,每孔梁划分为4×6.5m+6.7m共5榀框架(注:由于每榀框架在加工时就进行了轨头的配对,因此现场拼装时要按照框架的编号进行组装)。其它梁型上和路基上、隧道内按照实际情况配置。
螺杆调节器要卡紧钢轨,螺杆伸入道床部分加装保护套管,轨缝利用相邻的两轨排轨枕间距允许范围误差进行调整。轨缝控制在10mm以内,钢轨接头要平顺,不得有错台。
6.2.6 轨排粗调
轨排粗调调整为先后,高程误差,中线误差。轨排粗调完成后,用绑扎道床板顶层钢筋道床板内上层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40mm,允许偏差mm。
钢筋绑扎完毕后,将每块道床板顶层和中间三根纵向钢筋和任根HRB335-φ16横向钢筋采用L型钢筋焊接。纵横向接地钢筋采用单面焊接长度不小于200mm,焊4mm。接地端子的焊接应在轨道精调完成后进行,端子加保护,焊接时应保证其与模板密贴,并保证接地端子不受污染。
道床板焊接完成后,采用欧姆表检测绝缘性能。非接地钢筋中,任意两根钢筋的电阻值不小于2MΩ。钢筋绝缘检测时必须有专人按照实测数据进行填写绝缘测试记录表。道床板横向模板设计总长度为2800mm纵向模板长度分mm、mm两种类型
6.2.10 轨精调
图2全站仪设站示意图
2 轨测量 轨检小车放置于轨道上,安装棱镜。测量棱镜,自动测量轨距、超高、水平位置,接收观测数据,通过配套软件,计算轨道平面位置、水平、超高、轨距等数据,将误差值反馈到轨上,指导轨道调整。
调整轨道中线
调整轨道高程
旋转竖向螺杆,调整轨道高。道床板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
轨排复测
浇筑混凝土前,如果轨道放置时间过长(超过12h)或环境温度变化超过15,或受到外部条件影响,必须重新检查或调整。
混凝土输送
混凝土浇筑
抹面是利用平整度合格的刮杠,水平放置在钢轨顶面,利用钢尺从刮杠底面下量至道床板混凝土顶面,控制道床板表面平整度及高程。抹面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下方、轨枕四周等部位的施工抹面完成后,及时清刷钢轨、轨枕和扣件,防止污染。
混凝土养护道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