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Ⅱ).doc

发布:2017-09-30约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Ⅱ) 通过必修Ⅱ的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举例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的史实,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描述商周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等古代的土地制度。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从行业主次、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可结合“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故事,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中,归纳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针对年代跨度大,且涉及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内容多而广的学习困难,可指导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进行归类,培养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和制表的能力。 3.农业的发展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学习时可结合翻车、铁铧、都江堰等图把农业发展分为古代农具的演变和农耕方式的变化、古代水利成就、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等线索进行归纳学习。 4.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归纳下列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牛耕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改良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重视水利设施的兴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 5.看一看自己家乡或郊区农村的生产工具、种植作物、生产组织,了解半世纪来农村经济进步,写一份调查报告到课堂上交流.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列举汉、唐时期丝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宋、明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商周、春秋、汉、唐、宋时期冶金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用煤做燃料冶铁;列举古代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原始时代发明陶器、东汉时期发明青瓷、唐代的白瓷、宋景德镇瓷器。从手工业经营形态、与农业关系、主导地位、世界地位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可指导学生制作《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简表》进行归类,或分别制作陶瓷业、纺织业、冶炼业发展简表,培养概括、归纳和制表的能力。 2. 收集有关资料,,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概述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唐的“市”与对市的管理、长安城的坊市格局、宋代的“市”对时空限制的突破与商业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从发展繁荣阶段、市场管理、城市经济功能、区域性商帮、政府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运行、“市”的发展、活跃的商人、商业大都会的出现和货币的演变等内容。通过对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宋代东京平面图的观察和比较、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分布图(教师自编)。引导学生归纳下列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代空前繁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严格控制商业交易;宋代以来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内地、边境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明清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晋商、徽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较全面了解北宋商业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3.推荐观看历史影视片,或阅读有关文学作品增强对国艰难发展的认识。收集有关资料,举办讨论会讨论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评价“重农抑商”、“海禁”(实质是闭关锁国)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是本专题学习的难点。结合范例(材料)重点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从原因与目的、表现、与政策之间的关系、作用与评价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 2.参照黄宗羲对重农抑商的评价,组织讨论“抑商”与“重农”的辩证关系,分时期客观评价商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