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调车雷达测距防撞方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线平面调车雷达测距防撞装置
技术方案
2011年4月
目 录
一、设计依据 3
二、设计原则 3
三、系统构成 3
四、工作原理 4
五、技术先进性 5
六、关键问题的解决 6
七、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8
八、技术创新点 9
一、设计依据
《无线平面调车防撞雷达测距防撞装置》的设计依据是铁道行业标准《铁路平面无线调车设备技术条件》TB/T2834-2002。
二、设计原则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提高平面调车雷达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工作条件和气候恶劣时,通过平面调车雷达所测的安全距离无线数传至调车机,从而实现调车时前方的安全距离由连接员手工报告,改变为机控自动实现,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距离的精度。
为保护机车驾驶室接收终端符合雷达标准,在具体实施方案阶段对二者进行融合设计,即一方面合理设计硬件结构,对于雷达整各分系统的机内测试装置、本控接口、无线接口、所需监控系统及设备接口进行统一规划和配置,完成一次性设计,但在设计中要做到设计分散、控制设备模块化;另一方面对机车驾驶室软件资源也要进行统一性设计,从设计初期着眼于软件兼容性问题,这样,不但可以保证雷达测距软件的可靠性,而且增加了软件系统本身的延续性和可移植性。
三、系统构成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分别为雷达测距模块和数据终端。组成框图如图3-1所示。
图3-1:平面调车防撞设备系统框图
四、工作原理
1、雷达测距模块
该模块完成远端非接触的距离探测,最大探测距离为150m(10车),距离分辨率为0.5m,并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数据终端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4-1所示。
图4-1:雷达测距模块组成
天线单元完成毫米波信号的收发功能,为便于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该天线采用平面天线设计。
射频收发处理单元完成发射调频连续波的生成、发送、接收、收发隔离、混频等功能。是雷达单元的核心。
数据处理单元完成距离信息的提取功能。
无线收发单元由一个无线收发模块来实现,其完成距离信息的编码发送。其与数据处理单元的接口为一个标准串行接口。
2、数据终端
该模块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数据接收/处理模块,另一个是风压控制输出驱动模块。
1)数据接收/处理模块
该模块完成整个设备的中心控制功能,首先完成距离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如:解码、显示等),然后通过接收的其它相关信息(如:火车速度等)经过综合判断输出设备控制码于风压控制输出驱动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4-2所示。
图4-2:数据接收/处理模块组成
2)风压控制输出驱动模块
该模块根据数据接收/处理模块的命令完成输出量的驱动功能。该输出接口有两种,一种是开关量,另一种是功率驱动输出接口。具体使用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五、技术先进性
根据设计原则,结合最新技术,我们在系统方案中采用三种新技术:
1、微波测距技术
当前非接触距离测量技术有多种,如:激光测距、超声波测距、雷达测距等。其中激光测距的特点是测距精确、方向性强,但其缺点是受环境影响较为厉害,当空间可见度差(如雨天、雾天、灰尘等)时,其工作精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超声波频率较低(相对于微波来讲),其测距工作受环境的影响较小,但其测距精度较差。综合考虑,利用雷达的工作原理,选取合适的工作频段可以弥补上述测距技术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获得较为适中的成本。
本微波测距雷达选择了24GHz的工作频点,该频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微波信号的穿透性、抗干扰性、天线设计要求、技术的可实现性等诸多因素。在天线波束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雷达频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雷达天线的尺寸、形状等技术指标,选择24GHz的工作频率可以满足天线技术指标的要求,最终天线采用平面天线,尺寸小于105×85×11mm。
雷达的信号处理部分是整个雷达的核心,针对不同是使用环境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必须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该设备的具体应用环境,我们实现了针对性很强的处理算法,以保障具体使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字无线通信技术
本系统采用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它与模拟无线通信技术相比,有如下特点:
a)数字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强。数字通信在传输过程中,只要信噪比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即能对传输脉冲的取值进行判决时,便可利用再生中继技术使传输信号再生,从而消除噪声干扰对传输质量的影响。
b)数字通信可通过校验编码,不但可以发现差错而且还能改正差错,使误码率可提高两个数量级。
c)由于数字集成电路技术日益成熟,无线数字通信设备越来越稳定、功耗低、体积小、易于使用。
六、关键问题的解决
1、雷达测距实现原理
图6-1雷达原理图
图6-1:雷达测距模块原理组成
模块包括:收发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