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遗传(教学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七 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重点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个经典实验) 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随机性的三个实验) 基因突变的机制 细菌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和接合实验) 诱变育种 菌种保藏 遗传--子代与亲代性状相似的现象叫遗传。 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1928英国Griffith首次发现肺炎球菌的转化现象。 光滑型(S型)有荚膜、菌落光滑、 毒性强。 (分SⅠ、SⅡ、SⅢ三个血清型) 粗糙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 (分RⅠ、RⅡ、RⅢ三个血清型)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二)噬菌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细菌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病毒的拆开与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质粒是存在于微生物染色体外的主要遗传物质,多数为闭合环状双链的DNA,具有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少数为线状、开环状,能自主复制。 大小:1.0—1000kb 分子量:106—108,相当核基因组的1%。 (一)质粒的主要类型 1. F–因子(fertility factor): 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分子质量63MDa,大小约100kb,相当于核染色体DNA2%的环状双链DNA,足以编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1/3基因(tra区)与接合作用有关。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奈瑟氏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可分为复制控制区、插入与缺失区和转移操纵子三部分。 最早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后在志贺氏菌属(Shigella)、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其他细菌中也发现了与大肠杆菌类似的致育因子。 在放线菌中,天蓝色链霉菌含有SCP1和SCP2两种致育质粒,这两种质粒在天蓝色链霉菌的接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带动染色体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 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2. R因子(resistance factor) 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后来发现还存在于Salmonella、Vibrio、Bacillus、和Staphylococcus中。 又称抗性质粒,是分布最广的质量之一,主要包括抗药性和抗金属性两大类,简称R质粒。带有抗药性因子的细菌对几种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呈现抗性。如RI质粒可使寄主对氯霉素、链霉素、磺胺、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有抗性。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 )和抗性决定R因子(r-determinant),含1-2个抗性基因,如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R因子能自行重组,来自不同耐药株的R因子基因整合在一起,构成多重耐药菌株。 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2000-3000个/细胞。 3.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 Col因子又称产大肠杆菌素因子。许多细菌都能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抑制或杀死其他近缘细菌或同种不同菌株,因为这些代谢产物是由质粒编码的蛋白质,不象抗生素那样具有很广的杀菌谱,所以称为细菌素(bacteriiocin) 细菌素种类很多,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E.coli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大肠杆菌素),此外还有枯草杆菌素、乳酸菌素、根瘤菌素等。 大肠杆菌素是产自大肠杆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专一性地杀死其亲缘关系很近的、不具Col质粒的其它肠道细菌的功能。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具有编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