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43±0.43)分,治疗后为(2.31±0.21)分,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32±0.39)分,治疗后为(4.23±0.30)分;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32±1.2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1±2.13)天;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骨水泥中毒、创口感染、血肿等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发生轻度的骨水泥渗漏发生,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出现便秘3例,静脉栓塞1例,褥疮1例,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逐渐延长,由于年龄增长而导致的骨质疏松患者人数明显增加,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极易导致骨折的发生,进而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为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本文特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2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1岁。所有患者均为椎体单纯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已排除脊髓神经损伤严重病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让患者充分卧床休息,给予物理治疗、支具保护治疗、中药辩证治疗、维生素D的补充治疗[2]。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在X线机的透视下对手术部位进行定位,进针点选择在椎体压缩严重侧的椎弓根部位,进针后确定进针位置,当针尖进入患者椎体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位置时,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扩散情况,待没有静脉丛快速引流时,填充适量骨水泥,在骨水泥填充适量后退出穿刺针,结束手术,用无菌辅料对创口进行覆盖[3]。
1.3 疗效评价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疼痛以及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术后疼痛情况评价参照VAS评分法,共计10分,10分表示最为剧烈的疼痛,0分表示无痛感[4]。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观察得到的相关数据录入到电脑,使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分析, 计量单位用均数(((±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疼痛评价 观察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43±0.43)分,治疗后为(2.31±0.21)分,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32±0.39)分,治疗后为(4.23±0.30)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疼痛情况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价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观察组 34例 (6.43±0.43)分 (2.31±0.21)分 24.3452 0.05 对照组 34例 (6.32±0.39)分 (4.23±0.30)分 18.3424 0.05 t 2.1212 15.3235 P 0.05 0.05
2.2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32±1.2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1±2.13)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736,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骨水泥中毒、创口感染、血肿等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发生轻度的骨水泥渗漏发生,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出现便秘3例,静脉栓塞1例,褥疮1例,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8.23,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43±0.43)分,治疗后为(2.31±0.21)分,对照组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