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7、长城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
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掌握背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二、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
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5、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19 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解释词语。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3、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