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之地震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地震波的运动学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3.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4.水平层状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 5.多(三)层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6.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 1.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和几何光学相似,也叫几何地震学。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波动与振动的区别:振动是一点的运动,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即介质整体的运动) 地震波的形成: 破坏圈 塑性带 弹性形变区 地震子波(wavelet): 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研究表明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定距离(几百米)后便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并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的变化不大。 波前(波阵面) 介质中的各点刚刚开始振动,形成的曲面叫在时刻t1的波前 波面(等相面) 如果在一个曲面上各个点是同时(在时刻t1)开始振动的,它们的振动是同相的,这样的曲面称为波面 如果各点的振动都是谐振动,这种波就叫正弦波。对于正弦波,波源的振动应是谐振动,介质中各部分振动频率就为 频率就是波源每秒振动的次数,波源每振动一次,波就前进一个波长 ,所以波每秒前进的距离是 ,即波速 推到视速度和真速度的关系式? 1.2 地震波传播的规律 1.2.1 惠更斯原理 1.2.2 斯奈尔(Snell)定律 出现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此时临界角当出现全反射的时候无滑行波临界点:同时有滑行波、折射波(滑行波真速度为第二层介质的真速度) 垂直入射(或法向入射)时的反射和透射 折射波的形成与传播 接收折射波条件 1.2.3 费马原理(最小时间原理) 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并且反射振幅A反与入射波振幅A入和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如下关系 称为波从介质1入射到分界面的反射系数 绪论 本节结束谢谢! * * 章节重点内容 视波长:AB’ 真波长: AB AB=AB’ 为波的入射角(射线与界面法线的夹角) 透射波 介质1 介质2 V2V1 滑行波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