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地震波的速度;主要内容:
一、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二、几种速度的概念
三、平均速度的测定
四、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速度场的建立;第一节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弹性模量;剪切模量;体变模量;杨氏模量;上两式相除:;
泊松比v为0.25左右,所以
(含气时泊松比变小);二、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7/1/2022;7/1/2022;7/1/2022;三、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完全充水饱和时,地震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非线性关系经验公式(加德纳公式 ):;7/1/2022;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的关系;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久,地震波速度越大;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历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久,地??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造历史越短,地震波速度越低。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的地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发现速度减低。;五、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一般地,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的速度增大,垂直梯度减小。;六、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当考虑流体压力变化影响因素时,引入压差调节系数C,上式变为:
——孔隙度;
V ——波在岩石中的实际速度;
——波在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波在岩石基质中的速度;
C ——压差调节系数。 ;7/1/2022;7/1/2022;7/1/2022;7/1/2022;七、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与频率无关,温度每升高100度,速度减少5~6%。 ;7/1/2022;理论曲线图;八、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第二节 几种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定义与计算公式:;从另一角度考虑(如图) :;地震波在地层中实际传播遵循费马原理,即沿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在界面两侧遵循透射定律。;式中:
均方根速度的概念:将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得的速度。;三、等效速度;四 叠加速度的求取;
;
;四、叠加速度;
叠加速度Vα的含义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是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的。即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Vi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Vi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Vi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四、叠加速度;
;第三节:平均速度的测定;1、工作原理
地震测井的情况及有关参数,可以用图6-3-4表示。激发点在地面的位置是O,但真正位置是井底O*;爆炸井深 ,爆炸井同深井的水平距离是d.
原理:;近炮点距离:波沿AS传播
远炮点距离:波沿O`S传播
近炮点平均速度:
远炮点:射线平均速度
;2、工作方法
炮点位置的确定:
1)、一般设远近两个炮点,近炮点距深井50—100米,炮井按扇形排列,远炮点距深井300—500米,炮点按矩形排列,井距10米左右(见图6-3-2);2)、当地层倾角时,炮点应布置在地层下倾方向,以防止折射波的干扰(见图6-3-3)。在地层上倾方向放炮时,容易接收到折射波,在地层下倾方向放炮时,不易接收到折射波。;补充说明:炮井距d的选择:
1、炮点不能太远。射线平均速度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尤其在浅层更为显著,深层速度逐渐靠近平均速度。因此d应该尽量小一些。
2、炮点不能太近。d太小则可能出现电缆波或套管波的干扰,对深井也不安全。所以,d不能选得太小。;3、资料的整理成果:
1)、利用得到的t和 ,先把t换算成 。把数据画在的坐标系中,就得到平均速度(随 变化)曲线(见图6-3-5);2)、把对应数据点标在坐标系中,得到沿垂直向下方向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间的关系,叫做垂直时距曲线。
3)、当速度分层明显时,可以根据垂直时距曲线求出各层的层速度 后,作出 曲线反映层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情况。;二、声波测井;因为M、N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时差大表示声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小;时差小表示传播速度大,通过井上仪器的记录可得到一条声速时差曲线,一般记录的时差是声波传播0.5米距离所用的时间,为使用方便,地面记录时,换算成1米距离所用时间 ,其倒数就是相应的层速度。即 :
这就是声波测井求取层速度的基本原理和过程。速度的倒数也称为“慢数(Slowness)”,用S表示.
;2:声波测井的应用
1)、求平均速度
2)、求层速度;地震测井和声速测井的异同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