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分类:
1.水污染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2.动物监测、植物监测、微生物监测
3.生态监测、生物测试、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
4.实验室内的生物测定、现场生物调查;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二、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1.水污染指示生物法
水污染指示生物主要有: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微生物等。
通过观察它们的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能判断水体污染程度。; 2.生物指数监测法
生物指数是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应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主要有四种方法。
(1)贝克生物指数
由贝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将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物的敏感种,另一类为耐有机污染物的耐污种,通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生物指数(BI)=2A+B
A-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
B-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
;(2)贝克-津田生物指数
1974年,日本津田松苗在贝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生物多样性评价水质的方法,其方法是将评价区或评价河段的所有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尽量采到,再用贝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与水质的关系为:
BI≥20 清洁水
BI=10~20 轻度污染水
BI=6~10 中等污染水
BI=0~6 严重污染水域 ;(3)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由马格利夫、沙农、威尔姆等人提出。该指数的特点是能够定量反映群落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及种类组成比例变化的信息。
式中:d-种类多样性指数;
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各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总个数;
ni -单位面积样品中第i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个数;
S-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
动物种类越多,d 值越大,水质越好。;(4)硅藻生物指数
A-不耐污染的藻类的种类数;
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中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硅藻指数在0~50为多污带,50~150为中污带,150~200为轻污带。;3.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聚氨酯泡沫塑料)
微型生物群落是指水生态系统中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它们彼此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生境中构成特定的群落,当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后,群落的平衡被破坏,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结构和功能参数发生变化。
将PFU塑料块作为人工基质放入水体,经一定时间后,水体中大部分微型生物均可群集到PFU内,达到种数平衡,通过观察和测定PFU内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参数来评价水质状况。; (三)生物测试法;静水式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步骤:;毒物浓度
/ (mg·L-1); 2.发光细菌法
利用污染物对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微生物所发射出的蓝绿光强度的影响,来判断水质受污染的情况。
在一定毒物浓度范围内,毒物浓度与发光强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利用生物发光光度计测定相对发光强度)
3.致突变和致癌物检测
; (四) 叶绿素a的测定
; (六)细菌学检验法; 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SO2污染的危害症状:一般其叶脉间叶肉最先出现淡棕红色斑点,经过一系列的颜色变化,最后出现漂白斑点,危害严重时叶片边缘及叶肉全部枯黄,仅留叶脉仍为绿色。
敏感植物主要有紫花苜蓿、棉株、元麦、大麦、小麦、大豆、芝麻、荞麦、辣椒、菠菜、胡萝卜、烟草、百日菊、麦杆菊、玫瑰、苹果树、雪松、马尾松、白杨、白桦、杜仲、腊梅等。
2、硫酸雾危害症状:叶片边缘光滑,受害较轻时,叶面上呈现分散的浅黄色透光斑点;受害严重时则成孔洞,这是由于硫酸雾以细雾状水滴附着于叶片上所致。
; 3、NOx污染的危害症状:NOx对植物构成危害的浓度要大于SO2等污染物。它往往与O3或SO2混合在一起显示危害症状,首先在叶片上出现密集的深绿色水浸蚀斑痕,随后这种斑痕逐渐变成淡黄色或青铜色。损伤部位主要出现在较大的叶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