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篇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doc

发布:2017-03-25约4.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讲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2013年高考会这样考】 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 【复习指导】 1.本讲联系生活实例,体会建模过程,掌握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加强解三角形及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基础梳理 1.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1)). (2)方位角 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3)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东60°等.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一个步骤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 两种情形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双基自测 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  ). A.50 m B.50 m C.25 m D. 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又∵B=30° ∴AB===50(m). 答案 A 2.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解析 根据仰角与俯角的定义易知α=β. 答案 B 3.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图. 答案 B 4.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A.5海里 B.5海里 C.10海里 D.10海里 解析 如图所示,依题意有∠BAC=60°,∠BAD=75°,所以∠CAD=∠CDA=15°,从而CD=CA=10(海里), 在Rt△ABC中,得AB=5(海里), 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10(海里/时). 答案 C 5.海上有A,B,C三个小岛,测得A,B两岛相距10海里,∠BAC=60°,∠ABC=75°,则B,C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解得BC=5(海里). 答案 5    考向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如图所示, 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这岸定一基线CD,现已测出CD=a和 ∠ACD=60°,∠BCD=30°,∠BDC=105°,∠ADC=60°,试求AB的长. [审题视点] 在△BCD中,求出BC,在△ABC中,求出AB. 解 在△ACD中,已知CD=a,∠ACD=60°,∠ADC=60°,所以AC=a.∵∠BCD=30°,∠BDC=105°∴∠CBD=45°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a. 在△ABC中,已经求得AC和BC,又因为∠ACB=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a. (1)利用示意图把已知量和待求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模型.(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出所需要的边和角,求得该数学模型的解. 【训练1】 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均为60°,AC=0.1 km.试探究图中B、D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D的距离. 解 在△ACD中,∠DAC=30°,∠ADC=60°-∠DAC=30°,所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