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博客:箴言史话 叶放武 History of Proverbs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目标】: 1.识记:①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②“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③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 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②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3.运用:①“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意义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主要介绍的四个问题: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明清之际 王阳明 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战国 西 汉 宋 朝 孔子 孟子 荀子 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陆九渊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程颐 程颢 朱熹 明 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挑战儒学正统的新思想出现 与启蒙思想相比较 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董仲舒 春秋 孔子 单元整体图示: 从教材归纳包括朝代(从春秋到明清)、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影响。 一、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1、“百家争鸣” 含义: 2、“百家争鸣” 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此后 两千我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3、“百家争鸣” 意义: 派别 代表人 主要观点 影 响 儒家 孟子 仁政: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被称为“亚圣”;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仁政”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为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法家 韩非子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法、术、势”合一;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其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具有深远影响。 二、诸子百家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3、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得以大兴(3)教育上:兴办太学——提高地位;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独尊。“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5、评价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4)“仁政”:限民名田、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