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说课稿.docx

发布:2018-07-01约8.13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啊?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可是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