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伤 仲 永 王安石 河北围场镇中学 李军 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读 准 字 音 矣( ) 泯( ) 称( ) 隶( ) 扳( ) 谒( ) 邑( )卒( ) 焉( ) 耶( ) yǐ mǐn chèn lì pān yè yān zú yì yé 读清句读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认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掌握知识 (1)解释红色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受之于天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伤仲永 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参考答案 (1)①属于 ②曾经 ③题上 ④完成 ⑤渐渐 ⑥有的(人) ⑦四处拜访 ⑧相当 ⑨完全 ⑩承受 ⑾胜过 ⑿能够 (2) 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 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理清思路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 才华与天赋。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 先前。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 泯灭。 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延伸拓展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_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