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食用色素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食用色素
一、颜色的产生
二、食用色素的分类
三、合成色素
四、天然色素
五、天然色素的制备
2
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基本要求:
1.安全性 food safety
2.着色度 coloring strength
3.坚牢度(稳定性)stability
①耐热;②耐光;③耐酸碱
4.溶解度(分散性,均匀程度)solubility
不同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某物质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以外,这种物质则看起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吸收的光波长在可见光区域(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一定会呈现一定的颜色,其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颜色的互补色。
一、颜色的生成
1、颜色与波长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波长(nm) 相应的颜色 互补色
400 紫 黄绿
425 蓝青 黄
450 青 橙黄
490 青绿 红
510 绿 紫
530 黄绿 紫
550 黄 蓝青
590 橙黄 青 640 红 青绿
730 紫
2、发色团与助色团
1).发色团(Chromophore )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
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如:C=C, C=O, -CHO, -COOH, -N=N-, -N=O, C=S等。
2).助色团( Auxochrome)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 但
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
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R2, -SH, -Cl, -Br 等。
二.食用色素的分类和应用
1、分类
2、色素应用
3、发展趋势
1、分类
根据色素的来源可将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
合成色素
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的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且可取得任意色调,加之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故天然色素逐渐被合成色素所代替。
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既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主要由于:1.化学性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2.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3.在合成的过程中还可能被砷、铅以及其它有害化合物所污染。
特性比较
特点
种类
安全
色域
稳定
着色
拼色
成本
天然
高
窄
差
好
差
高
合成
差
宽
好
差
宜
低
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包括二氧化钛 )
名称
胭脂红
苋菜红
柠檬黄
日落黄
靛蓝
新红
?max
508nm
520nm
428nm
482nm
610nm
525nm
颜色
桃红
紫红
金黄
橙黄
兰
紫红
名称
亮蓝
赤藓红
诱惑红
酸性红
胡萝素
叶绿素
?max
632nm
526nm
500nm
566nm
470nm
650nm
颜色
绿兰
紫
鲜红
紫红
橙红
绿
拼色---合成色素混合应用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大多从一些天然的植物体中分离而得,也有些来源于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色彩柔和,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稳定性一般较差。
天然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