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上)(精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教学(上)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掌握教学过程的概念、意义及理论; 2. 了解中外教学过程的相关理论; 3. 能够灵活运用教学过程规律进行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一)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二)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三)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四)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关系: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而教学中的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学有以下作用: (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 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起高潮的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往往容易出现重知识、技能传授和智力、创造才能发展而忽视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的培养的不良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组织和进行教学更要注意全面完成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在公元前6世纪时,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便含有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 。 儒家思孟学派在《中庸》中明确提出了“博学只、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宋朝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 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教育派: 五段教学法(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 联系; 总结; 应用。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派: 五步教学法(代表人物:杜威)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困难); 从疑难中提出问题(问题); 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假设); 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 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结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一)赞可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他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二)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他主张学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上,他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转换、评价。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他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地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