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负责勇于担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心得体会
国网左权供电公司 刘向军
近日,我拜读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一书,收获感想颇多。负责就是要认真踏实,尽到应尽的责任。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原则性,那就是没有担当精神。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乐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习近平在2010年秋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提出:“权力的行驶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责任心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再好的思路都要靠操作来保障,再好的决策都要靠执行来落实。操作力行不行,执行力强不强,既是领导干部作风和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领导干部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担当的重要标志。有责任感的干部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有担当精神的干部才能敢挑重担。具备这些品质,才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
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曾听到过这些话:“这不是我的责任”、“这是别人的责任”、“这事我负不了责任”、“我只能负一部分责任”、“别人应该对我负责任”、“我已经负责任了,结果只能这样”等等。当我们听到这些话时,作何感想?
范仲淹有一句名言: 为官私罪不可有, 公罪不可无。 温家宝总理提出:“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这是温总理在告诫所有领导干部: 为官就得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越是困难越向前, 否则,只求一般、不敢突破, 是做不成大事的。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 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能力水平。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最讲认真,也就是最讲责任。领导干部有着比一般干部群众更高的责任要求和责任境界。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一心为民,奋发有为,同时又清正廉洁,才能造福群众,赢得民心,我们党执政才能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责任心的重要表现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只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商品化的倾向。因而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权力,败坏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权力变成了少数部门甚至少数人谋私的工具,这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人人都清楚,但“操作”起来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长期受“官本位”体制及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即领导干部“位高权重责任轻”。领导干部可以享受特权,可以一言九鼎,可以超越法规,却不可以被民众质询、问责。这种“潜规则”,极易造成权力层充斥“逐利者”,而非 “干事者”,充斥“为己谋利者”,而非“为民谋利者”。因此,只有树立起权责统一的施政理念,才会促使领导干部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地行使手中的权力。
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就必须建立行政执法依法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行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由此可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在透明的环境下,权力才不敢逾越法律规定的界限。权力越大,越离不开监督。有了监督,再大的权力也不至于变成个人的资本。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工作姿态提出新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对工作尽心尽责。这是时代的使命: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工作好做又难做,只有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大有作为;这也是现实的要求: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解难题、破制约,需要更加奋发进取,而却有一些干部精神不振、心态失衡,弱化了责任、消解了担当。
作为带头人、领路者,领导干部的责任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一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