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年高考二轮通史:古代中国;;;;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江南开发,商业萧条。
文化上,道教和佛教等兴盛;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1.概况:
3次分裂:春战、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4次统一:秦、西晋、隋、元
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元明清
2.分裂原因:
经济--
政治--
3.分裂影响:
4.如何消除分裂:;【重点问题】;【重点问题】;门阀士族;【重点问题】;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五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六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鲜卑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③统治者的推动
(2)改革:
前期(冯太后)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中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 封建化改革。
(4)影响: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②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平城位置偏北;1. 含义;5.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重点问题】;(1)表现:
道教官方化(葛洪《抱朴子》,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神灭论》《论衡》,玄学一度盛行
寺院经济兴盛
佛教艺术兴盛(莲花纹罐等),佛经翻译艺术、哲学、文化的发展。
(2)原因: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儒学失去正统地位(经学不适应现实需要,伦理纲常秩序受冲击);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统治阶级的提倡(工具)
(3)影响:
丰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三教合流开始;严重的社会危害(寺院经济)
;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钟繇;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1.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请用史实论证其是一个“发展的时代”。
提示:政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出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北魏创立的均田制被隋唐沿用,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科技、书法、绘画等都有长足发展。
2.手工业生产从其产品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消费性产品”和“生产性产品”,各举两例说明。
提示:(1)消费性产品:古代大部分手工业产品都属于“消费性产品”,比如丝绸、瓷器等。
(2)生产性产品:冶炼业特别是冶铁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1新课标全国卷)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2、(2010·江苏历史?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