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解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 超共轭 由σ-碳氢σ键轨道与组成π键的p轨道在侧面交盖形成整体,引起σ电子和π电子的离域,这种体系称为超共轭体系,亦称σ,π-共轭体系。 其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常见有: σ,π-共轭体系、 p,π-共轭效应、 σ,p-共轭效应。 例如: 电子效应---超共轭效应(σ-π共轭) 由于超共轭效应的存在,使p轨道上的正电荷得到分散,碳正离子得到稳定。 电子效应---超共轭效应(σ-p共轭)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顺序如下: 参与的C-Hσ键数: 9 6 3 0 与碳正离子类似,自由基的稳定性从电子效应方面解释,也是由于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引起的。烷基自由基稳定性的顺序也是3°>2 ° >1 ° >甲基自由基。 电子效应---超共轭效应(p-π共轭) 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 1,2-加成与1,4-加成 (1)与卤化氢加成 (2)加卤素 2. 双烯合成 3.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1. 1,2-加成与1,4-加成 共轭二烯烃除具有一般单烯烃的性质外,由于结构的特殊性,还具有某些特殊性质。 共轭二烯烃与卤化氢、卤素等亲电试剂加成时,不仅可与两分子试剂进行加成,而且与一分子试剂加成时也可以生成两种加成产物。 (1)与卤化氢加成 当一分子HBr加到同一个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时,生成1,2-加成产物;而加到共轭双键两端的双键碳原子上则生成1,4-加成产物。 共轭二烯烃既能发生1,2-加成也能发生1,4-加成,是由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现以1,3-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为例说明如下。 1,3-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也属于亲电加成。反应的第一步是质子加到1,3-丁二烯的一个双键碳原子上,生成碳正离子。这一步反应有两种可能: H H+加到C1上生成仲碳正离子(I),加到 C2上生成伯碳正离子(Ⅱ),由于(Ⅰ)比(Ⅱ)稳定,因此反应按生成(Ⅰ)的机理进行。 空p轨道 从碳正离子(Ⅰ)的结构可以看出,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构成烯丙型正离子,由于p,π-共轭效应的影响,正电荷发生离域,C2和C4上均带有部分正电荷。 4 3 2 1 4 3 2 1 因此,在第二步反应时,Br-既可进攻C2生成1,2-加成物,也可进攻C4生成1,4-加成物。其反应机理可表示如下: 4 3 2 1 4 3 2 1 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究竟主要生成1,2-加成产物抑或1,4-加成产物,则取决于反应物的结构、试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和溶剂的性质等)等。例如: 在一般情况下,低温有利于1.2-加成,在较高温度和/或使用催化剂则有利于1,4-加成。 反应进程—势能变化示意图 1, 4-加成产物生成较慢,解离也较慢。 1, 2-加成产物生成较快,解离也较快。 2. 双烯合成 共轭二烯烃和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进行1,4-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或称狄尔斯(Diels)-阿尔德(Alder)反应。 1. Diels-Alder反应 其它名称 二烯合成 [4+2]环加成 二烯 dienes 亲二烯体 dienophiles 有利因素: (给电子基) (吸电子基) 环己烯衍生物 反应可逆 加合物 2. Diels-Alder反应机理 六员环过渡态 二烯体的立体结构要求: 协同机理 s-cis构象可反应 s-cis 构象(可反应) s-trans 构象(不能反应) 3.一些简单的Diels-Alder反应示例 环戊二烯二聚体 4.Diels-Alder反应的立体化学 产物与亲二烯体的顺反关系保持一致 Diels-Alder反应是立体专一性反应(相对于亲二烯体) 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或者环加双键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即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增加1,用希腊字母Ω表示。 烃(CnHm):Ω= 卤代烃(CnHmXZ):Ω= 含氧衍生物(CnHmOZ):Ω= 含氮衍生物(CnHmNZ):Ω= 即有下列关系: 若Ω=0,说明有机分子呈饱和链状,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以CnH2n+2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