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8高考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 分配(财政、税收和银行).doc

发布:2016-12-25约1.22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高考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 分配(财政、税收和银行) 【专题慨述】 本专题主要涉及教材第五、六、课的内容。财政、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方面,银行是财政税收运行的主要渠道。财政税收、银行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与控制经济运行状况,克服市场弊端,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故本专题涉及的主干知识,多为近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 【知识体系】 【考点整合】 一 、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的作用)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符号表示为:C+V+M)。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的“净产值”就是国民收入。(符号表示为:V+M)。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2)国民收入的分配 ①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的实际用途: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三方面内容;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必要性和重要性: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又是对立的,主要体现在二者代表的利益不同、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原则: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两个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①我们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者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不能只重视积累或只重视消费。②根据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现实,正确理解和运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要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这一原理 【考向须知】:近年高考主要考查了积累和消费的相关知识。如二者各自包括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等。 2、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的含义: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在形式上是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其次,国家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方能生效,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全国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3)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大于支,有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如果节余过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②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③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还是有利。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应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向须知】: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与国家职能联系密切的一个知识点,是高考常考点(选择题为主)。复习中注意识记财政收入的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收支状况,理解预算的功能、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等。 3、财政的巨大作用 ⑴、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 ⑵、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 ⑶、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 【注意】:财政政策 :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稳健的财政政策:量入为出、增收节支、控制赤字。 【考向须知】:这是重要考点。从2007年的时事看,国家加大了对经济和社会(如生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