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二讲+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
一,从初民的宗法生活到哲人的出现
二,哲学的帷幕: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
三,宗教与哲学的冲突
四,哲人及其命运
一,从初民的宗法生活到哲人的出现
• (一)封闭世界的文明形态,礼法(nomos)
作为生活的根基
• (二)哲学“普遍”思维模式的特征
• (三)哲人的出现
(一)封闭世界的文明形态,礼法
(nomos)作为生活的根基
• 美国通俗作家房龙在其名著《宽容》开头讲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落后偏远的山间村落,人们一方面过着自给自足的生
活,聆听老人们古老的训言,那些质疑和挑战古训的人们的白骨堆积
在山谷中。但是仍然有这么一个人,执拗的走了出去,当他满身伤痕
的回到村落,充满希望的告诉大家“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
其它地方”时,守旧老人们连同从众的人群愤怒地用石头把他砸死了。
不久,村里发生了旱灾,走投无路的人们终于开始接二连三的外
出寻找另外的生路,人们这是才相视无言,承认自己的过错。
且不说一场干旱会不会摧毁某种封闭的族群生活,人们会不会那么迅速地承认自己的
过错,至少房龙在开头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初民的生活情景(所谓前现代社会),即封
闭的文明形态的特征:
他们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地生活着、尊奉老人们古老的训言,遵循先祖的政制和习
俗,而且打击那些质疑或破坏这种生活的人。
• 在被高山大洋分割开来的世界上,曾经各自独立地发展了迥然不同的
文明形态。他们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法生活、习俗、传统、语
言,甚至服饰和饮食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希腊词表示,即
nomos (习俗、惯例、宗法)。
比较一下世界几大文明各自的辉煌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人们
或许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如此不同?而竟能各自绽放异彩,传
承不灭?——为何不同,这是自然生成的问题,最初的“种子”就不
同;关键在于各自能够传衍发展,自成一体,没有外来力量介入的情
况下,能够维持自己的平衡。这至少说明:
(1)这种生活或生存状态有他自身的合理性,是人们经过多少
世代的选择的结果,其自足性不言而喻,因此它很可能是最符合人性
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也相对稳定。
(2)这种生存样态具有强大的、根深蒂固的精神后盾,nomos某
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入骨髓,融贯血脉的东西。
(二)哲学“普遍”思维模式的特征
1、哲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性,意味着对具体生活世界的克服和排斥,例如
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摒弃城邦政治生活,宁可与孩童一起玩耍,也不
参与城邦政治;后来隐居山林……
2、哲学从个别中、杂多中寻求一般的、普遍的理。若将这种理推而广
之,势必打破不同形态的nomos的分离状态,而寻求一统。如斯多亚
派的“世界城邦”思想,罗马帝国的征服行动同样有这么一种观念在背
后作支撑。
3、哲学与宗教发生冲突:由于哲学可能颠覆固有的生活方式,因而从一
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宗教(nomos最突出的表现形态)发生冲突……
问题:哲学与宗教的冲突本身促使我们考虑,哲学这样的“理”最适宜的
存在状态应该是什么,一个顾及民众生活和福祉的哲人,有德性和担
负的哲人,是要不要把这种“理”推而广之,或者仅仅在小圈子里传播
这种“理”?
(三)哲人的出现
1、哲人的出现是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明证。思
考宇宙、世界、人,乃至万物的“理”,是他们源
自生命本身最深切的冲动,是他们人生在世最大
的乐趣和最高的目标。我们把这种生活称之为“沉
思生活”。
2 、过沉思生活的哲人有两种,划分的依据是他们对
自己沉迷的“形而上的理”所持的不同态度,具体
说,就是要用这种“理”对大众启蒙呢,或者只在
私下对弟子传授这些“理”。这是个严竣的问题,
因为它关乎哲人的性命。
二,哲学的帷幕: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
(一)伊奥尼亚哲学
1,米利都哲人
2,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
(二)毕达哥拉斯派
1,灵魂观(Orpheus教的影响)
2,数本原说
(三)爱利亚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