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实践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完成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实践主体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一,实践的需要确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
其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绳记事;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2、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正如自然科学家坚信从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出发,如果知道了物质微粒在一定时机中确切的排列和运动,就能够根据力学定律推算出世界的过去和今后的变化。
——人的认识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摹写性;(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摹写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唯物主义可知论;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这是为什么??? ;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现而改变;案例点评:
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
(2)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
承认认识有待发展,也就是承认真理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3)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真理;“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