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第五章:沈约、谢朓与永明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五章: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 齐朝立国只有二十多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永明体的出现。 永明是齐武帝年号(483-493),当时,围绕着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八友中的沈约与别一位同样与萧子良的交好的周颙,是声韵学的专家,他们把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创立四声八病之说;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也积极参与这种新诗体的创作,造成了古体诗向格律讲坛演变的一次关键的转折。 永明体一方面是元嘉体的承续,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艺术上的“新变”。表现在:形式上讲究声律和对偶,风格上追求清新、流丽、晓畅。 1、讲究声律 据《南史·陆厥传》记载: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 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也就是说,永明新体诗的声律要求,以五言诗的两句为一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四声交错,两句之间,四声对立。另外,又要求避免平头、上尾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 八病: (1)平头:两句之中,第1字的声调同第6字,第2字同第7字; (2)上尾:两句之中,第5字与第10字同; (3)蜂腰:一句之中,第2字与第5字同声; (4)鹤膝:四句之中,第5字与第15字同声; (5)大韵:二句中不得用与韵脚同韵的字; (6)小韵:两句之中,除韵脚以外,有两字同韵。 (7)傍纽: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相犯: “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 (8)正纽:一韵之内,四声一纽之字分作两处。 停轩未忍去,白日小踯躅。“忍”和“日”字为同一纽中的字。 例如沈约的《石塘濑听猿》每个字的声、韵、调: 噭 噭 夜 猿 鸣 见啸去 见啸去 喻?去 于元平 明庚平 溶 溶 晨 雾 合 喻肿上 喻肿上 禅真平 明遇去 匣合入 不 知 声 远 近 帮物入 知支平 审清平 于阮上 群隐上 惟 见 山 重 沓 喻脂平 见霰去 彻山平 澄钟平 定合入 既 欢 东 岭 唱 见未去 晓桓平 端东平 来静上 穿漾去 复 伫 西 岩 答 奉屋入 澄语上 心齐平 疑衔平 端合入 谢朓有很多诗甚至很接近唐人律诗的格律了,比如《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钱理群教授:真正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有声、有色、有灵、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有质感的。我是主张朗读的,我一读到好文章,必要朗读,摇头晃脑,沉浸在语言的乐趣中。另外,文学形式本身对我也有逼人的诱惑。 声律说产生的原因: 1、新体新变的自觉意识。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2、受到佛教转读的影响。慧皎《高僧传》就说过:“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