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 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第三,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993小学德育纲要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德育目的的特征: 1、德育目的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4、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的角度说) 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 第一,导向功能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能。 第二,调控功能。 宏观上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 微观上对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三,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是检测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 尽管德育活动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但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德育目的。 2、德育目的之道德功能(从对学生的道德学习的作用的角度) 第一,引导性功能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它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习个体的道德动机; 第二,它具有意志性作用,即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与毅力。 第二,规范性功能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 德育目的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目的的作用,流于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涂尔干“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合乎道德地行动就是为着集体的利益去行动……” 凯兴斯泰纳“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卢梭“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 日本小原国芳“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 朱煮 “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 爱尔维修“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 2、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内在的德育目的思想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身,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外在的德育目的论往往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的结果。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3、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日本小原国芳说“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 朱煮说:“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 爱尔维修“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 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性。 德国教育家鲍德诺夫主张从现实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基础上追求高尚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1、德育目的组成 班华的“三维结构说”, 心理形式维(认知、情感、意志等) 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 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