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9年高三地理第一轮高考专题复习之海水性质和运动.doc

发布:2016-12-26约2.32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之 海水性质和运动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即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因素。 3.运用有关图表解释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 4.理解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关系。 5.应用洋流知识分析大洋航线与渔场的分布。 6.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备考策略: 海水温度和盐度特征及其分布、洋流运动及其影响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从今后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考命题除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考查外,更多地会针对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查,这将是今后命题的一大趋势。在复习时首先要弄清最基本的概念,然后要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等,最后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知识的运用,剖析高考试题的命题手法和解题技巧,适当地做些高质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三、海洋专题辅导: 知识点1 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与平衡 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因此,各个海区的海水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3.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原因 变化规律 原因 随时间变化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随空间变化 沿南北方向 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太阳辐射能量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沿东西方向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低 同一纬度,暖流水温高于寒流 沿垂直方向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但表层以下(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的变化不大 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少 (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此图展示了: a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辐射热量。 b粗线代表热量收入,细线代表热量支出。 c海洋热量在赤道——副热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而盈余;在副热带海区——高纬海区,收入小于支出而亏损;在30o附近收支基本平衡。 d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在一年中的各个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 (2)右图是“太平洋西经170o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此图展示了 a图中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深度。 b从水平方向看,三个观测站海水表面温度分别为27℃、21℃、1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其中①观测站大致位于纬度0o-10o之间的热带海区,②位于20o-30o之间的副热带海区,③位于纬度30o-40o之间的温带海区,由①-③纬度逐渐增高。 c从垂直方向上看,三者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是相似的:在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递减得稍快些;大于1000米深度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很缓慢;3000米以下,水温都在2℃左右。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热容大,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的作用。沿海地区一般具有日温差小、冬暖夏凉、蒸发较多、雨量丰富、空气较潮湿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例题1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 (1)①②两条曲线,表示热量收入的是 ;表示热量支出的是 。 (2)10°N、40°N、80°N三地,海水热量日收支状况的特点是 ;由此可见,由低纬向高纬,海水热量日收支变化特点是 。 (3)为什么北半球不同纬度海区的平均水温基本保持不变? 【分析】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因此仅凭这一特征无法区分哪根曲线表示收入,哪根曲线表示支出。必须变换一下角度,从两根曲线对应数据的比较关系来思考。由图可知,在赤道上曲线①对应的数据大于曲线②对应的数据。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偏高,热量的日收入大于日支出,由此可以判断曲线①表示热量的收入,曲线②表示热量的支出。通过读图可以看出,由低纬向高纬,海水热量的日收支变化特点是:先是有盈余,且盈余值逐渐减少,到了中高纬地区,热量收支出现亏损,且亏损之逐渐增大。由(2)可知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水温不断上升,中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水温不断下降。但事实上北半球各海区的年平均水温却是基本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北半球低纬地区海洋面积比中高纬地区广阔得多,因而低纬海区热量的盈余量与中高纬地区热量的亏损量大致持平;另一方面由于大气运动、洋流等因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