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探讨.doc

发布:2018-01-31约2.7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探讨 刘程光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4671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情况、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开通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17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脏疾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且该病症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不仅影响患者心功能,且病情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选取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108病例均为我院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7.5plusmn;5.3)岁,发病至入院诊治时间0.5~9h,平均(3.6plusmn;1.2)h,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2例,右室后壁心肌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19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7.2plusmn;5.5)岁,发病至入院诊治时间0.5~8h,平均(3.1plusmn;1.6)h,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1例,右室后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1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均保持同质性(P>0.05),可以进行比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150U静脉滴注1/2h,1/2d后给予患者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2次/d,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1次/d,用药3d后调整药量为100㎎/d;给予患者常规如他汀类、醛固酮拮抗剂等心脏保护药物。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于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300㎎,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控制患者收缩压ge;90mmHg;选定穿刺位置于右股动脉,置入6F/7F动脉鞘,将肝素(2000U)向内注入,之后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在造影下明确梗死血管分支,将肝素(6000U)注入,在导管的引导下降导丝引至病变远端,利用气压球囊扩张病变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和阿司匹林(100㎎),每天一次。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开通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 血管开通率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中血管开通53例,血管开通率为98.1%,对照组患者中血管开通38例,血管开通率为70.4%,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plusmn;2.6)d,对照组为(18.3plusmn;4.8)d,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经过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中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3],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各种合并症,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可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可归纳为心肌氧供应量受限和氧需求量增加,大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为心肌供氧量满足不了心肌氧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