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地震剖面的显示和对比解释.pdf

发布:2017-05-31约5.5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 时间剖面的构造解释  剖面解释的预备性工作 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剖面极性判别  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 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 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 (多次复盖 )→计算机处理 (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 加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 面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 (如下图)。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 .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时间剖面的显示 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 ,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 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记录。 •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时间剖面的显示 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的变化产 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色深;弱振幅信 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 “变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对 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便于加 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 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地震波 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彩显 时间剖面的显示 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 (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 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 (反射波)。  对比原则 (或识别标志):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2.振幅显著增强 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反 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 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 3.波形相似特征 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 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径基本相 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 也相似,所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 道上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4.连续性 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 性质称为波的 “连续性”。 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 (速度、岩性、密度 、含流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 的一些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 波连续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