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7-1-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ppt

发布:2016-10-26约6.78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反射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1)-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资源学院:贾豫葛 2010 年 10 月 19 日 地震资料: 1)地震剖面:时间剖面、偏移剖面、深度剖面 2)速度资料:平均速度、层速度 3)频率和振幅资料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计算机处理(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如下图)。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记录。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 ? 2.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度资料,测量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班报内容等;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处理流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靠等。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 3、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展布。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 四、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气进行评价,提出钻井井位及成果报告。 1、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3.波形相似特征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