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ppt

发布:2017-12-30约4.37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对课程内涵的几点认识 2.课程产生于教育活动之前,实现于教育活动之中。它是预设的,而不是结论性的。“学生实际获得的经验”,是课程实施的结果,而不是课程的本质。 3.课程已超越传统“学科”的范畴,学科已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表现形态,甚至已是不课程的主要表现形态。 (三)对课程内涵的几点认识 4.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静态的物,而不是动态的活动。活动仅是课程实现的一种方式。即便是所谓的“活动课程”,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5.课程内在地包含着计划性,但在实践中又呈现出动态、生成的特征。 (三)对课程内涵的几点认识 6.“非计划”、“非预期”的因素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重视它、研究它,但“隐性课程”实际上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7.课程的本质是“教育内容”,是联结教育者和学生的中介,这是从古至今课程概念稳定不变的属性。 (三)对课程内涵的几点认识 8.课程是“课”与“程”的统一体,“课”指课业,即教育的内容,“程”指“进程”,即教育内容的组织,内容实现的进程和期限。 9.课程目标、实施结果、课程的功能属于课程理论的研究范畴,但非“课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 (四)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育内容的序列。 学校→范围 设计→预期性 教育内容→本质 序列→组织/结构、进程 合理性: 1.它的外延涵盖了课程的各种历史形态。 2.把课程限定在学校范围,澄清了课程与教育及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 3.把“课”和“程”有机统一起来。 4.这一定义符合大多数课程论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对课程的实际认识。 国 外 在西方国家,较早使用“课程”这一术语的是17世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在英语国家,较早使用“课程” 一词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 国 外 活动的教学大纲、学程设置、单元、课程和内容的编目 由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 学习者在学校里实际学习的东西 为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 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课程定义有什么特点? 稳定性 变异性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内容 (教育影响) 课程 课程定义的科学化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任何关于课程的新的定义,可能比从前的定义更进步; 任何关于课程的新的定义,不可能是对于课程定义探讨的终结。 第一章 课程的本质 主讲人:孙伟霞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三、课程定义辨析 四、课程的本质内涵 思 考 什么是课程? 国 内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 讨论安排: 分组讨论:每一组负责一个观点,就本观点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全面分析,并讨论本组的课程本质观,选出发言人上台发言。 交流:每组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在发言结束后质疑,发言人解答疑惑。 老师总结。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教学结果 4. 课程即学习经验 5.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 课程即社会改造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比较传统和古老的定义,从我国古代设立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到近代以来的百科全书式课程、实科课程、功利课程,从夸美纽斯到洛克、赫尔巴特,再到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无一不是把课程看作是所教授的学科,强调课程的知识累积与组织、保存功能。 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其影响也最为深广,它比较符合广大民众和众多课程实践者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现代课程实践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对象不是单一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