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系列化设计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电图的系列化设计 视觉传达与设计 杨铭 一、研究领域 图形的系列化设计 “图形”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如今的视觉时代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都接受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图形信息.图形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直观生动、轻松的方式。图形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商业、文化、社会公共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广泛影响。而图形创意则是这些图形载体的设计性表现,是所有图形作品中最敏感和最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因此对图形创意设计的研究也成了现代设计领域的重要学科内容。 二、参考艺术家 福田繁雄 1932年生于日本,1951 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毕业于东京国立艺术大学,1967 IBM画廊个展(纽约),1997 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1998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曾任日本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四川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福田繁雄教授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参考作品 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主画面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四、表现形式 心电图 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可以表现生命体征的图示, 利用波段 的变化,做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设计 图形。 主题 保护动物 将背景设置为黑色,突出一种严肃的感觉,而心电图由白线勾勒,黑白分明,比较突出重点。 此设计图是一个系列,所以在开始,如图(1),是一个有生命迹象的波动。到了图(2),在波段中加入了一个动物的简单形象,与心电图有所关联。 在图的右下角加入了简单的文字说明,红色字体显示为动物的名称,白色字体写出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层次分开,一目了然。 重点选择藏羚羊、朱鹮、白鳍豚、黑犀这四种动物加入到我的设计图中,一是它们都是野生保护动物,人们猎杀较多,二是它们的生存状态的数据比较完整,有利于设计的说明。 最后一幅图变成一条直线,也是代表生命的终结。简单而有深意。警示人们应加大对动物的保护,珍爱生命。 五、总结 整个系列为六幅图,用黑色为背景,白色做线条表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图形。 心电图由开始的小波动过渡为剧烈波动再到最后的直线,波段中的动物形象变化,这四种动物为藏羚羊、白鳍豚、朱鹮、黑犀共为四种,其中这四幅图右下角附一些简单说明,表现它们的生存状态。 主要用PS来完成,打印时用铜版纸,这种纸张有厚度,比较硬挺。 主题是保护野生动物,珍爱生命。 * * ⑴ ⑵ 藏羚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每年被盗猎的藏羚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群。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1982年8 月,佐渡岛保护中心有5 只朱鹮,到1985年只剩下3 只。 20世纪初,黑犀还是所有犀牛总数量最多的一种,约有40万头。但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白犀进入了高度保护行列,亚洲三种犀牛的数量也少的难以寻找;偷猎者开始将目光全部转移到了黑犀牛身上,加大了对黑犀牛的猎杀力度。1990年左右该数量又降到2400头以下。 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