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基数”征缴:统筹养老金筹措的新思路.doc

发布:2017-05-30约5.5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基数”征缴:统筹养老金筹措的新思路 [摘 要] 统筹养老金征缴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养老负担超过了很多企业的承受能力。作为解决这一困难的新思路,笔者主张,统筹养老金的筹措除保留代际之间的互济功能外,还应增加企业间互济这一新渠道,即在一定的缴费率空间里,盈利多的企业多缴一点,盈利少的企业少缴一点。这种“双基数”征缴办法,使企业养老负担的一部分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另一部分与企业利润水平挂钩,从而使养老金给企业造成的财务负担更合理,也能实现更高的征缴率。 [关键词] 统筹养老金 征缴 双基数 养老金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可以分为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社会统筹养老金具有代际分配功能,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具有个人生命周期内再分配的功能。个人账户养老金采取“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原则,权益与义务对等,再加上一般采取事先扣除的方式由企业代缴,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一般能做到按时、足额征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统筹养老金的征缴,总体情况则令人担忧。“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多种方式拒绝缴纳社会保险费,1997年养老保险费全国平均收缴率为90.7%,1998上半年为82.6%,收不抵支的省市区17个,到第三季度收缴率下滑至77%,收不抵支的省市区有25个。”[1]“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空账和缴费率上升≤X≤Xmin)=1,整个正态曲线的面积为1; P(X=Xi)表示收入水平为Xi的人口比重; P(XXi)表示收入水平低于Xi的人口比重,如P(XX1),在图中表示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U表示老年人平均收入水平; 描述X的离散程度,越大,表示收入水平越不均匀,图形就越平,越宽,如曲线1;越小,表示收入水平越均匀,图形就越尖、越窄,如曲线2所示。若=0,则所有老年人都处于同一水平,图形为一条直线,用概率表示为P(X=U)=1。 P 曲线2 曲线1 A X Xmin X1 U X2 Xmax 图1:社会统筹养老金代际转移效应 如图所示,曲线1为完全个人账户下的老年人收入(假设老年人收入全部来自于养老金)曲线,从图形可以看出,该曲线的方差()较大,收入差距较为悬殊;经社会统筹养老金的转移支付后,图形由曲线1变为曲线2,从图形可以看到,P(XX1)=0,P(XX2)=0,即原来的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消失,全部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落在区域D={X:X1≤X≤X2}内,这一区间的全距(X2-X1)显然比原区间的全距(Xmax-Xmin)要小,这意味着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更趋近于平均收入水平U,P(X=U)比原来更趋近于1。可以看出,社会统筹养老金的代际互济功能使老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减小。 二、统筹养老金的企业间互济 如前所述,目前企业欠缴养老费的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在于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养老费,严重超出了部分经营情况不理想企业的负担能力,从统筹养老金具有互济性质的角度来化解这一难题,就应该拓宽互济的领域,引入企业在统筹养老金上的互济机制。 分析统筹养老金企业间互济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养老负担。“负担”是一个相对的程度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相对于什么而言,二是程度是多少。从众多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传统上,我们习惯了将“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缴费率”来衡量企业的养老负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报告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已超过20%,不少地方已近30%。过高的缴费率不仅导致企业负担越来越重……”。[4] 用“以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来衡量微观企业的养老负担没有考虑养老缴费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无法体现统筹养老金在企业间的互济功能。对微观企业而言,养老缴费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费用的增加,削减的是企业的利润,“如果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供款率由24%增长到34%,……利润就会从出厂价中的5元降到2.9元。”[5]所以,对微观企业而言,养老保险负担应该是养老保险费占“缴费前企业利润”的比重。从这个角度分析,“职工工资总额20%”的缴费率对不同的企业会形成的养老负担是不同的(见表1)。以“职工工资总额20%”计缴养老费,甲企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