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一上学期教育学.ppt

发布:2017-06-22约3.8万字共1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概论 徐琳 2009.9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学习重点】 1.掌握教育和教育学的概念。 2.清楚教育学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3.把握教育学发展历史的基本线索,识记主要教育学家的代表作及主要观点。 4.理解教育学对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 一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人们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教育观念。 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考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于“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理解,而且通过“教育”一词演化历史的展示,也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观念的变迁。 阅读材料1 分析教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学的语言》书中,探讨了定义的三种方式: 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恰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例如词典。 纲领性定义:告诉我们事情应该怎样做,寻求教育的那个真正定义,就是要为教育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的纲领性表述。 在中国古代,“教育”偶尔会连用,如 《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但更多地是以“教”指称“教育”。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为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的字义作了较为完整的考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于“教育”内涵的理解基本是相同的,即“教”是一种上对下、长者对幼者、教师对学生传承历史经验,使个体养成社会所许可的道德规范的过程。 在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由拉丁文“educare”(引发、引导)演变而来。可见,在西方,教育一词的本义是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用“洞穴之喻”形象地阐述了教育概念的涵义,即它是把人的心灵逐步引向善的境界的过程。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1712-1778)则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对教育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看似简单的“教育”变得更加纷纭复杂。 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社会或个体的角度,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哲学等学科视角来理解“教育”。 生物学观点:教育是帮助个体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历程; 心理学观点:教育是人类官能的开展、训练与形成,其目的旨在变化气质,改变人类的行为; 社会学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是增进个人对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因而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人类生活经验的过程。 哲学观点:教育是培养个人人格的一种文化活动,旨在觉醒个人,培养其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以发展个人的身心,促进社会适应。 阅读材料二 从现实的组织形式看,“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 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 作为活动的教育 作为内容的教育 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 教育的几种定义表述: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定义教育的概念,必须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将教育与其他社会影响区别开来? 教育是否只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改变个人行为的一种活动? 教育是否只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或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否只是上下代之间传承人类已有经验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所有认识,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施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在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目的明确 教育组织结构明确 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其下一代进行的教育,同时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中聘请外来的教育者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在家庭教育的范围内。 家庭教育的特点: 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方式情感化 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