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学院理学院2014至2015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之数据库系统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据库系统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BJ25128,BZ2515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数】5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时数】80
【编写日期】201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
一、教学目的、任务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检索、存储、处理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语言和数据库实现技术,能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实际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学习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设计方法,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实体-联系模型、关系模型、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方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保护技术、数据库恢复技术、数据库并发控制、数据库设计、对象数据库系统、XML数据库以及PowerBuilder与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在教学上要求学生能掌握四个基本方面,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设计。在教学基本要求上分为三类:掌握理论、实验操作、应用信息系统设计。
掌握理论要求对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牢固掌握,重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二级映像功能,E-R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两种模型的转换,关系数据库,数据依赖和规范化处理,数据库设计和基本控制方法。
实验操作要求熟练运用SQL语言完成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定义关系模式,定义、查询视图,更新数据库和视图,进行数据库保护和数据库控制。
应用信息系统设计要求按照数据库设计理论,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某一综合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设计,包括设计题目,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内容,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报告,开发环境,详细设计,数据库及数据表的设计,运行界面与主要代码,系统测试分析报告,改进建议与措施。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课外小组学习,案例分析,上机实验和系统设计报告等方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课程实验6学时)
主要内容:
1 .数据库系统概述
2 .数据库设计概述
3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
教学要求:
1 .需要了解的:
( 1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2 )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 3 )数据库建模概念和数据模型的分类
2 .需要牢固掌握的:
( 1 )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
( 2 )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体系结构
( 3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等
3 .需要举一反三的:
( 1 )通过 E-R 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 2 )将 E-R 图中实体联系转化成关系数据模型
4 .难点:
( 1 )数据库领域大量的基本概念
( 2 )数据模型
( 3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1 .实验名称:管理数据库文件、数据库的库对象和表对象的设计(验证性实验) 3 学时
实验内容:熟悉 MS SQL Server 2000 的环境,创建数据库;增加、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信息;
删除数据库;创建表;表的复制、删除和更名;数据记录的增、删、改;数据库备份和还原。
2 .实验名称: SQL 数据定义语句(验证性实验) 3 学时
实验内容: create 、 drop 、 alter 语句的练习。
(二)关系数据库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课程实验6学时)
主要内容:
1 .关系模型概述
2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
3 .关系的完整性
4 .关系代数
5 .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6 .关系演算
教学要求:
1 .需要了解的:
( 1 )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沿革
( 3 )关系演算的概念及域关系演算语言
2 .需要牢固掌握的:
( 1 )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 2 )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
( 3 )关系的四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 4 )数据库中的联系的表示方法
( 5 )数据字典的表示方式
( 6 )关系演算
3 .需要举一反三的:
( 1 )关系代数及关系代数中的各种运算
( 2 )元组关系演算语言 ALPHA 及域关系演算语言 QBE 等。能够使用这些语言完成各种数据操纵。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3 .实验名称: SQL
显示全部